甘泉寺位於桃園市觀音區,有石觀音像、甘泉井、大殿、銅雕浮雕等重點地點,結合宗教與文化。石觀音像傳說來自清治時期,是寺廟的靈魂;甘泉井因傳說治病而成為朝聖地。大殿與銅雕展現傳統藝術,碑刻記錄歷史,停車場與廣場則是現代與傳統的結合。觀音溪與歷史活動如神豬比賽、天穿節,也讓寺廟成為社區文化的重要中心。
甘泉寺位於臺灣桃園市觀音區,其核心地點包括石觀音像、甘泉井、大殿、銅雕浮雕、碑刻、停車場與廣場、觀音溪等,這些地點不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記憶。石觀音像作為寺廟的主體象徵,其建造與神話傳說奠定了整座寺廟的靈性基礎;甘泉井則因傳說中的治病奇蹟,成為信徒與遊客朝聖的重要據點;大殿與銅雕浮雕則展現了傳統建築與藝術的結合,而碑刻與歷史記載則串聯起寺廟的發展歷程。以下將針對這些重點地點進行深入介紹。
石觀音像位於寺廟前的廣場中央,是甘泉寺最顯眼的象徵。據傳,清治時期,當地居民在河流中發現一尊近似觀音的石像,並將其安置於路旁,成為崇拜的對象。後因廟宇破損,埔頂莊鄉紳發起修築,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改名為「甘泉寺」。石觀音像的形態與神態,據說具有靈性,常被信徒視為神明的化身。每逢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信徒會來此祈求庇佑,並在石像前焚香供奉。石像的表面經過長期的風化與信徒的敬奉,形成了獨特的肌理,成為寺廟的靈魂所在。
甘泉井位於寺廟後方,處於低窪地勢,南方與東南方地勢較高,形成受壓地下水層,加上距離約一百公尺處有觀音溪,因此為自流井。據傳,該井的泉水具有療癒功效,曾有患眼疾者用此泉水洗眼而痊癒,因此被視為神聖的水源。每逢農曆二月十九,信徒會攜帶水桶沿甘井亭的階梯走到泉眼處取水,或直接在正殿的觀音像前裝取水。這項傳統不僅是對神明的敬拜,也成為社區活動的焦點。此外,甘泉井的周圍環境也因長期的使用而形成獨特的生態,成為自然與人文結合的見證。
大殿是甘泉寺的核心建築,其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廟宇的特色與地方文化。大殿前有廣場,供信徒聚集祈禱,後方則有銅雕浮雕牆,長17.6公尺、高10.5公尺,圖案兩旁有金童玉女,另外兩隻神龍騰雲駕霧,展現出華麗的藝術風格。這座浮雕由聖光公司在1997年施作,是寺廟的重要標誌。大殿內的主神像是觀音菩薩,其形態莊嚴,臉容慈祥,周身覆蓋金箔,象徵著至高的尊嚴。大殿的內部結構採用傳統木構造,樑柱間有精緻的雕飾,屋頂則為傳統的歇山式建築,屋脊上雕刻著神獸,增添建築的靈動與神祕感。
銅雕浮雕牆位於大殿後方,是甘泉寺最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這座浮雕不僅展現了傳統雕刻技術,也記錄了寺廟的歷史與文化。浮雕兩側的金童玉女象徵著純真與美好,而兩隻神龍則代表著靈魂與飛昇。浮雕的細節處理極為精緻,人物的臉容、衣著、動作都經過精心設計,展現出高超的藝術成就。這座浮雕的創作背景與寺廟的發展歷程緊密相連,成為後代信徒敬仰的象徵。
碑刻位於寺廟的入口處,記載了寺廟的歷史與重要事件。這些碑刻包括石觀音像的起源、甘泉井的傳說、寺廟的重建過程,以及歷任主管的捐贈記載。碑文的字跡工整,內容豐富,是研究甘泉寺歷史的重要資料。此外,碑刻也記錄了歷年來的重要活動,如天穿節、神豬比賽等,展現了寺廟與社區的互動關係。
停車場與廣場是現代化與傳統的結合。寺廟前的廣場曾因徵地為客運車站而引起爭議,後經調解後,廣場仍保留為信徒與遊客的聚集地。廣場的周圍有許多歷史記憶,如過去的車站、觀音溪的流經等,這些地點與寺廟的歷史形成緊密的聯繫。廣場的空間設計也考慮到宗教活動與日常使用,使信徒能在其中進行祈禱、集會或休息。
觀音溪流經寺廟附近,是甘泉寺自然環境的重要部分。溪水的清澈與流動,為寺廟增添了一份自然的美感。溪邊的景觀與寺廟的歷史記憶相結合,成為遊客與信徒的共同見證。此外,觀音溪的地理位置也影響了甘泉井的形成,使其成為自流井,展現出自然與人文的互動。
石觀音莊的歷史與甘泉寺的發展 closely related。石觀音莊的起源與石觀音像的發現有關,後因寺廟的興建與發展,逐步形成聚落,並改名為觀音莊,最終成為觀音鄉。這段歷史記載了地方的變遷與文化傳承,也展現了甘泉寺在地方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歷史事件如神豬比賽、天穿節等,展現了甘泉寺與社區的互動。神豬比賽是農曆九月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的重要活動,參與者以比賽的方式表達對神明的敬仰。天穿節則是農曆正月二十,信徒會來此廟膜拜,以祈求平安與消災。這些活動不僅是宗教儀式,也成為社區的文化節慶,增強了地方的凝聚力。
總體而言,甘泉寺的重點地點各具特色,從石觀音像的靈性,到甘泉井的治病奇蹟,再到大殿與銅雕浮雕的藝術價值,這些地點共同構成了一個融合宗教、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場所。這些地點不僅是信徒的信仰中心,也成為遊客探索臺灣文化與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