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光二村

憲光二村在桃園龜山,是全台唯一完整保留的憲兵眷村,歷史和建築都很特別,代表了臺灣的眷村文化。這裡有原貌區、工作站、歷史建築、展覽空間和周邊環境,每處都講述著過去的故事。原貌區保留了1968年的宿舍,設計先進;工作站則是文化活動的場地;歷史建築登錄後,讓這裡有了新生命;展覽空間展示憲兵文物和居民生活資料;周邊環境如佈告欄、雜貨店都見證了時代。憲光二村不僅是歷史見證,也因《光陰的故事》而更受關注,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重要文化地點。

憲光二村位於臺灣桃園市龜山區,是中華民國唯一全區保留的憲兵眷村,其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臺灣眷村文化的重要代表。作為一座連結過去與現在的空間,憲光二村不僅保留了戰後初期的眷村聚落形式,更因與《光陰的故事》的聯結而成為文化記憶的載體。其重點地點包括原貌區、駐地工作站、歷史建築登錄地、展覽空間與周邊環境,這些區域共同構築出憲光二村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深意。

首先,原貌區是憲光二村最核心的歷史遺存地。這部分區域保留了1968年婦聯會興建的連棟式宿舍原貌,由蔣宋美齡募款並督導建造,當時僅有平房形式的100棟。1973年,憲兵司令部選定村內的埤塘作為職務官舍基地,填土增建40戶四層樓公寓式房舍,使整體建築形成三房一廳一衛的格局。原貌區的建築風格以鋼筋混凝土為主,外觀為抿石子,每戶皆有小露臺,這類設計在當時是較為先進的住宅形式。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部分房舍的屋頂已頹圮,紅磚牆仍屹立不倒,但整體空間因年久失修而顯露出破敗的痕跡。原貌區的現狀反映了戰後眷村的興衰歷史,也是研究臺灣眷村建築與生活模式的重要實證。

其次,駐地工作站是憲光二村活化再利用的重要基地。這座設立於2016年的空間由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管理,位於大同路138巷,是連接歷史與當代的關鍵場域。工作站內設有展覽廳、資料室與活動空間,並與「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合作,提供眷村文化的研究與交流平臺。駐地工作站的開放時間為週三至週六,每日上午9點至中午12點,下午1點至5點30分,期間舉辦展覽、講座與文化活動,讓民眾深入認識憲光二村的歷史與當代價值。工作站的設立不僅讓閒置空間轉為文化據點,也成為連結歷史記憶與當代社會的橋樑。

歷史建築登錄地則是憲光二村被正式承認為歷史建築的標誌。2006年10月26日,憲光二村被桃園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這標誌著其建築價值與文化意義得到官方認可。當時全村居民已遷至陸光新城,憲光二村成為閒置空間,但其歷史價值卻在登錄後獲得新的生命。歷史建築的登錄不僅讓憲光二村成為研究臺灣眷村歷史的重點對象,也促使政府與民間力量共同推動其活化再利用。目前,第一期修復工程於2013年完工,並正式對外開放,展覽內容包括憲兵故事、憲光村史與眷村文史,讓遊客透過展覽瞭解這座眷村的過去與現在。

展覽空間是憲光二村文化傳承的核心。除了常設展《憲時記憶》,園區內還設有主題展覽,如「憲兵歷史」與「眷村文史」,這些展覽透過文物、照片與資料,呈現憲光二村的歷史脈絡。例如,展覽中展示的憲兵制服、鎮暴防護衣與勳章,讓觀眾直觀感受憲兵在戰後社會中的角色。此外,展覽還包含老照片、書信與婚姻報告書等文獻,這些物件紀錄了當時居民的生活與社會互動。展覽空間的設立,不僅讓憲光二村的歷史記憶得以保存,也讓當代觀眾能透過這些歷史資料,理解臺灣眷村文化的深層次。

周邊環境則是憲光二村歷史與文化延伸的關鍵。例如,村內的水泥佈告欄為七十年代所設,是眷村生活的重要場域,曾用於張貼公告與廣告。而村內唯一的雜貨店位於71號,這座店舖在過去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中心。此外,大廣場曾是籃球場與露天電影院,如今則成為公共停車場,這種功能的延續展現了眷村空間的適應性。這些周邊環境的現狀,與原貌區的歷史遺存共同構築出憲光二村的整體文化價值。

憲光二村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因與《光陰的故事》的聯結而更加深遠。這部經典劇集以虛構的「自強一村」為取景地,而實際上,憲光二村的建築形式與生活氣息與劇中描繪的眷村非常接近。這種聯結不僅讓憲光二村成為臺灣眷村文化的象徵,也讓其歷史記憶透過劇集的傳播而更為人所知。此外,憲光二村的建築風格與空間佈局,也成為研究臺灣眷村建築與生活模式的重要對象,其歷史價值在學界與民間皆受到高度重視。

總體而言,憲光二村的重點地點包括原貌區、駐地工作站、歷史建築登錄地、展覽空間與周邊環境,這些區域共同構築出憲光二村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深意。從原貌區的歷史遺存,到駐地工作站的文化活化,再到展覽空間的歷史記憶保存,憲光二村的每個角落都蘊含著臺灣眷村的歷史與文化。這座眷村不僅是戰後社會的歷史見證,也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文化載體,其價值在時間的推移中不斷深化。

附近的景點
眷村故事館
龜山第一河濱公園
虎頭山公園
龜山楓樹坑步道
孔廟
虎頭山公園全齡友善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