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壹號館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壹號館位於桃園市大溪區,原本是日治時期的校長宿舍,現為木藝生態博物館資訊中心。這棟日式高架平房保留了歷史風貌,並融合現代設計,展現大溪木藝與文化的特色。館內有豐富的展覽,包括歷史背景、木藝產業與在地文化記憶,還有互動體驗與庭園設計,讓遊客能深入了解大溪的歷史與產業發展,感受這座活的博物館所傳達的文藝與文化價值。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壹號館位於桃園市大溪區,原為日治時期1920年代興建的日式高架平房建築,曾作為大溪國小校長宿舍,後經修復成為現今的木藝生態博物館資訊中心。這座建築不僅是大溪歷史的重要見證,也展現了臺灣傳統木藝與在地文化的深厚根基。壹號館的空間設計融合了歷史遺存與現代展覽理念,讓遊客在漫步中感受大溪的文藝風華與產業發展。

建築本身為一座典型的日式高架平房,結構以木構架為主,屋頂為斜坡式設計,外牆則採用當時常用的泥土砌築方式。這座建築在1920年代完工時,是大溪地區較為先進的住宅形式,反映了當時日本與臺灣本土建築技術的結合。經過修復後,建築外觀保留了原有的日式風格,但屋頂與窗框等細節已根據歷史資料進行補強與修復,讓遊客能一瞥日治時期的建築特色。建築入口處設有木作椅子,椅背設計成大溪老街牌樓的樣子,這項細節不僅展現當地文化特色,也呼應了建築與周邊環境的歷史聯結。

進入壹號館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口的木桶郵箱,這項裝置以木製桶體與鐵製信箱組成,展現了大溪木藝與鐵工技術的結合。郵箱旁設有導覽資訊牌,介紹建築歷史與木藝生態博物館的設立背景。館內空間以簡潔的設計為主,牆面與地板均採用木製材料,與建築本體形成呼應。展覽空間被分為幾個主題區域,包括歷史介紹區、木藝產業展示區、在地文化記憶區等,每個區域都透過不同的展陳方式,傳達大溪的文藝與產業故事。

在歷史介紹區,展覽透過圖片、文字與模型,介紹壹號館的建築歷史與其在大溪歷史中的角色。展覽特別提到,這座建築曾為大溪國小校長宿舍,前屋主為大溪初級中學英文老師陳茂林,其夫人陳王翠梧女士曾在屋內教授裁縫,宿舍門口高掛的「溪光縫紉補習班」場景,是許多大溪婦女的共同回憶。這項細節不僅展現了建築與在地生活的連結,也呼應了大溪女性在日治時期的社會角色與文化貢獻。

在木藝產業展示區,展覽透過實物與模型,介紹大溪地區的木藝產業歷史與現況。展覽中特別展出了許多木製傢俱、神桌、木器工具等,這些展品來自大溪本地的木藝工坊與工廠,展現了大溪木藝產業的多元性與精湛技術。展覽也介紹了大溪木藝產業的發展歷程,從早期的木製器具到現代的木藝創作,展覽透過時間軸的展陳方式,讓遊客能瞭解大溪木藝產業的演變。

在地文化記憶區,展覽透過口述歷史與照片,介紹大溪地區的在地文化與生活記憶。展覽特別提到,大溪地區在石門水庫興建前,山上尚未被大量砍伐,大漢溪的溪水清澈,是當時居民重要的生活來源。展覽也介紹了大溪地區的傳統美食,如百年油飯、裏長嬤的碗粿、花生糖、月光餅等,這些食物不僅是大溪的特色,也展現了大溪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創意。

除了展覽內容,壹號館也設有互動空間,讓遊客能親身體驗大溪的木藝與在地文化。例如,館內設有木工工具的展示與試用區,遊客可以親自操作一些簡單的木工工具,體驗木藝的過程。此外,館內也設有書籍與文宣品的銷售區,遊客可以購買有關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書籍與文宣品,帶走一份對大溪文化的記憶。

壹號館的環境設計也融入了日式庭園的風格,館內設有小型庭園,園內種植了多種植物,並設有石桌與木椅,讓遊客能在庭園中休息與感受大溪的自然氣息。庭園的設計也參考了大溪傳統庭園的風格,展現了大溪人在自然與人文之間的平衡。

壹號館的空間設計與展覽內容,不僅讓遊客能瞭解大溪的歷史與文化,也讓遊客能感受到大溪的文藝與產業發展。這座建築在翻新後,不僅保留了原有的歷史價值,也透過現代展覽方式,讓大溪的文藝與產業故事得以傳承與發展。壹號館的設立,也展現了大溪在文化保存與產業發展上的努力,讓大溪成為一個活的博物館,讓遊客能在其中感受大溪的歷史與現在。

總體而言,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壹號館,是一座結合歷史與現代、傳統與創新、在地與國際的建築空間。這座建築不僅是大溪歷史的重要見證,也展現了臺灣傳統木藝與在地文化的深厚根基。壹號館的設立,讓大溪的文藝與產業故事得以傳承與發展,也讓遊客能在其中感受大溪的歷史與現在。

附近的景點
大溪中正公園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木家具館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木生活館
新南老街
大溪橋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武德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