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拉雅部落-吉貝耍

吉貝耍位於臺灣東山鄉,是一個保留西拉雅族文化與傳統信仰的部落。這裡有部落學堂、大公廨等文化場地,還有歷史街道椅與自然景觀如木棉樹。學堂內有彩石拼貼的神話故事,大公廨是信仰核心,周圍還有五座角頭公廨。部落的飲食如香蕉咖哩與木棉花茶也別具特色,還可以體驗西拉雅名字與DIY工藝。每年9月5日的阿立母夜祭是重要活動,讓遊客深入感受西拉雅族的傳統與文化。

吉貝耍部落位於臺灣南部的東山鄉,是一個保留了豐富原住民文化與傳統信仰的村落。這裏不僅有獨特的自然景觀,更因深厚的西拉雅族文化而成爲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重要據點。走進吉貝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部落學堂,這座由楊姓族人無償提供空間的建築,既是部落的教育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窗口。學堂內設有開放式上課與用餐空間,二樓則爲住宿休息區,其旁的涼亭則是部落居民日常休憩的場所,溪水來自嘉南大圳,清澈涼爽,曾是部落阿姨們洗衣聊天的地方。學堂內的牆面繪有彩石拼貼的神話故事,每一幅圖案都承載着西拉雅族的傳說,而角落裏展示的華澤蘭則象徵着部落的信仰與祝福。

部落的信仰中心是位於西南方向的大公廨,這座建築1982年改建後成爲主要的祭祀場所。大公廨不僅是部落的信仰核心,也是西拉雅族祖靈信仰的象徵。進入公廨前需脫鞋以示尊重,而祀壺中盛裝的綠色植物與水,則是西拉雅族人祈求神靈庇佑的象徵。公廨周圍分佈着五座角頭公廨,分別位於部落的四個方位角落,其中段老師家的西南公廨則具有家族傳承的意義,鎮守着部落南北陰陽交界處。這些公廨羣體現了西拉雅族對自然與祖先的崇敬,也展現了部落對信仰的重視。

在部落的街道上,三組歷史街道椅成爲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這三組椅子由段洪坤老師發起,與藝術家王國仁合作設計,以三組椅子述說西拉雅族400年的歷史。每座椅子上的圖案與文字都記錄着部落的歷史變遷,從荷蘭人統治時期的壓迫,到清代段、程、潘等姓蕭壟社族人因番屯政策遷徙至此,再到現代的觀光發展,這些歷史痕跡讓遊客在休憩時能感受到西拉雅族的堅韌與傳承。

吉貝耍的自然景觀也值得細細品味。每年四月,木棉盛開的季節,整片部落被粉紅色的木棉花點綴得如夢如幻。木棉不僅是部落的象徵,也與西拉雅族的圖騰文化緊密相連。在部落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阿立矸(祀壺、祖靈瓶)插着華澤蘭,這些植物被視爲驅邪避兇的聖物,也是部落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元素。而部落學堂旁的涼亭,則是遊客休憩與感受當地文化的重要場所,溪水的清涼與部落阿姨們洗衣的場景,讓人彷彿穿越時空,感受到西拉雅族的日常生活。

吉貝耍的飲食文化同樣充滿特色。午餐時,當地居民會分享香蕉咖哩,這道將未成熟的香蕉與咖喱燉煮的料理,既保留了西拉雅族的烹飪傳統,又展現了對食材的尊重。木棉花茶的清香則爲遊客帶來沁涼的體驗,而部落裏隨處可見的涼水攤位,則是遊客體驗當地生活氣息的絕佳選擇。這些飲食文化不僅體現了西拉雅族的飲食習慣,也通過簡單的料理傳達出對生活的熱愛。

在吉貝耍,遊客還能參與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部落學堂內,段老師會帶領遊客學習西拉雅族的命名方式,以大自然山川、動植物爲名,而遊客可以爲自己取一個西拉雅名字,如“isip”意爲“花”,“apas”意爲“螃蟹”。這種命名方式不僅體現了西拉雅族對自然的敬畏,也讓人感受到文化傳承的深刻意義。此外,DIY活動則讓遊客親手體驗西拉雅族的工藝,通過十字工法制作圖騰飾品,感受西拉雅族的圖騰文化與傳統工藝。

吉貝耍的夜祭是部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動。每年9月5日,阿立母夜祭在部落的夜空下舉行,遊客可以參與這場盛大的祭典,感受西拉雅族對祖先的崇敬與對自然的敬畏。雖然因疫情今年夜祭不開放參觀,但遊客仍可通過米酒檳榔郵筒寄送明信片,期待明年能親身體驗這場文化盛宴。郵筒的存在不僅讓遊客感受到部落的親切,也成爲了吉貝耍文化傳承的重要象徵。

吉貝耍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從部落學堂到大公廨,從涼亭到歷史街道椅,每一個地點都承載着西拉雅族的歷史與文化。這裏不僅是一個觀光景點,更是一個讓遊客深入瞭解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重要窗口。通過在吉貝耍的行走與體驗,遊客不僅能感受到西拉雅族的傳統信仰與生活方式,也能體會到臺灣原住民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

附近的景點
東山服務區
柳營尖山埤渡假村
東和蜂文化觀光工廠
柳營尖山埤渡假村
東山農會咖啡文化館
東和蜂文化觀光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