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新化尋常小學校御真影奉安殿位於臺南新化區,是日治時期學校的歷史建築,有特殊價值。它原本用來供奉天皇照片和《教育敕語》,反映當時的教育政策和建築風格。建於1931年,結構堅固,設計精緻,戰後曾被移動過多次,現為文化遺產保存。雖然內部物品已遺失,但它仍是臺灣歷史的重要見證,具備教育與文化意義。
原新化尋常小學校御真影奉安殿位於臺灣臺南市新化區,是日治時期於此地設立的學校所建造的歷史建築,其建築形式與功能皆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這座奉安殿原為供奉日本天皇與皇后照片(御真影)以及《教育敕語》的場所,其存在不僅反映當時日本在臺灣推行的教育政策,也體現了殖民時期的建築風格與文化意涵。以下將從歷史背景、建築特色、地理位置與遷移過程、現狀與保存等方面,針對重點地點進行介紹。
首先,從歷史背景來看,原新化尋常小學校的建立可追溯至1913年,當時學校原稱為「大目降尋常小學校」,設立於日治時期的臺灣。1941年3月,學校改制為「新化國民學校」,成為臺灣早期的教育機構之一。在此期間,學校的校舍與建築設施皆遵循日本殖民政府的規劃,其中奉安殿的建造便是在此背景下產生。根據資料顯示,奉安殿的建造時間為1931年7月,並於同年10月竣工,耗資898圓(日圓)。其建造動機是為了紀念《教育敕語》的「煥發」四十週年,這項政策在日治時期被視為教育的核心,強調忠孝、敬愛、誠信等價值觀,並希望透過學校教育將這些理念傳授給臺灣學生。因此,奉安殿的設立不僅是學校的建築設施,更是日本殖民政府推行教育政策的象徵。
奉安殿的建築特色與結構設計,展現了當時日本建築技術與風格。根據描述,奉安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觀與校內神社相似,但與校內神社不同的是,奉安殿全為鋼筋混凝土建築,而校內神社的主體則為木造結構。這種設計反映了當時日本對建築材料的選擇,以及對耐久性與防災性的考量。奉安殿的牆壁厚度至少為25公分,並設有金庫式雙層門,以確保內部的空間安全,同時也符合當時對「御真影」與《教育敕語》的保護需求。此外,內部空間最小為0.85×1.5×1.2立方公尺,這一空間設計既足夠容納供奉的物品,也符合當時的建築規範。在內部結構方面,奉安殿的地面為桐木或扁柏製成的離地50公分高的木棚架,用以支撐供奉的「御真影」與《教育敕語》。這種設計不僅有助於防潮,也確保供奉的物品不會因地面濕氣而受損。
地理位置與遷移過程是理解奉安殿歷史的重要部分。原新化尋常小學校的校舍設立於1913年,其校址位於新化區,當時的校舍與建築設施皆為日治時期的典型建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的規模與功能也隨時代變遷而調整。1941年3月,學校改制為「新化國民學校」,成為臺灣的國民學校之一。在這段期間,學校的校舍與建築設施皆被重新規劃,其中奉安殿的設置便是在此背景下完成。然而,戰後時期,原新化尋常小學校的校舍曾被用作音樂教室,後因增建校舍而閒置,並在1980年代因新化鎮文化中心的興建而被移動。根據資料顯示,1980年代由楊寶發擔任縣長期間,因興建新化鎮文化中心,奉安殿被向後移動,後因文化中心拆除而再次遷移至現址。這段遷移過程反映了臺灣在戰後時期對歷史建築的重新規劃與利用,也顯示出奉安殿作為歷史遺產的價值。
現狀與保存方面,奉安殿目前被列為歷史建築,並作為文化遺產保存。根據資料顯示,原新化尋常小學校的校舍在戰後時期曾因老樹蔓生而被稱為「樹屋」,後因危樓而被拆除。然而,奉安殿本身在戰後時期雖未遭破壞,但其上頭曾被寫上口號標語,現已清除。此外,奉安殿在2006年被臺南縣文化局長葉澤山指揮下由鎖匠打開,但內部並未存放原本應有的《教育敕語》與「御真影」,而是發現一些舊文件、舊時鐘與保險櫃。這項發現顯示出奉安殿在戰後時期可能曾被用作其他用途,或其原物已遺失。然而,儘管如此,奉安殿仍被視為重要的歷史遺產,並作為文化教育的場所,供人參觀與研究。
總體而言,原新化尋常小學校御真影奉安殿作為日治時期的歷史遺產,其建築形式與功能皆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從歷史背景來看,奉安殿的建造反映了當時日本在臺灣推行的教育政策與文化意涵;從建築特色來看,其鋼筋混凝土結構與內部設計展現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風格;從地理位置與遷移過程來看,奉安殿的設置與變遷反映了臺灣在戰後時期對歷史建築的重新規劃與利用;從現狀與保存來看,奉安殿作為文化遺產仍被視為重要的歷史遺產,並在現今被作為文化教育的場所。因此,奉安殿不僅是原新化尋常小學校的歷史見證,也是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