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西㡣殿位於臺南安平區,是建於1738年的古老廟宇,主祀池府千歲,因匾額上的「㡣」字而常被稱作西龍殿。廟內建築風格古樸,有三殿兩廊的結構,正殿供奉池府千歲及多位神明,還有一個穿著瓜皮帽、拿煙斗的土地公,是當地特色。西㡣殿歷史悠久,經歷多次修繕,周圍還有安樂洞等景點,是安平重要的文化與信仰中心,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參觀。
安平西㡣殿位於臺南市安平區,是一座建於1738年的古老廟宇,主祀池府千歲,是王城西社的境主廟。這座廟宇的特色在於其「㡣」字匾額,這字在《康熙字典》中被收錄,是「龍」的異體字,雖然現代已不常使用,但其意義與讀音與「龍」相同,因此廟宇也常被稱作「西龍殿」。初見時,這字會讓遊客感到疑惑,但實際上是歷史文化的體現,也展現了廟宇的獨特歷史背景。
西㡣殿的建築格局為三殿兩廊,由前殿、拜殿、正殿及左右廂房組成。前殿為歇山式屋頂,拜殿與正殿則為重檐歇山式屋頂,左右廂房為歇山式屋頂,整體建築風格古樸典雅,展現了清代的建築特色。正殿內供奉池府千歲,左右則有謝府與黃府元帥,這兩位神明在廟內佔據顯眼位置,是廟宇的主祀神明之一。此外,殿內的土地公形象與一般所見不同,他穿著瓜皮帽與馬褂,手中持有一個大大的菸鬥,據說是以當地善紳王雞屎為形象所雕刻,因此信眾常以香菸敬祀,這也是參觀的一大重點。
西㡣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乾隆三年(1738年),當時由鄭成功部將陳澤所建,陳澤在攻打臺灣時曾駐紮在安平西社,並在當地建了一座廟宇供奉池府千歲。後來,陳澤戰死,其部屬便將廟宇改建為西㡣殿。除了這種說法,還傳說安平居民自中國原鄉分靈而來,或是在清朝年間因瘟疫而感念池府千歲的神威,因此建廟供奉。無論起源如何,西㡣殿都成為安平西社的信仰中心,並在歷史上多次修繕,包括道光十九年(1839)境民合資重新改築,鹹豐五年(1855)因廟宇破損而修葺,光緒四年(1878)由臺灣水師副總兵周振邦奉獻「鯤瀛顯德」匾額,民國十三、三十五年因棟樑損壞而改修,民國六十年又建配殿,建造六角樓堂名為青雲寺,奉祀曹飛大仙聖像。今廟貌為民國81年(1992)重修。
西㡣殿的神明配置非常豐富,除了主祀池府千歲,還陪祀曹府三大帝(曹飛大仙)、玄天上帝、三府千歲(蒼、蘇、嘉)、五府千歲(清、馬、石、春、張)、三府大帝(蕭、李、蒼)、閭山法主、註生娘娘、土地公(王雞屎)及中壇元帥等神明。這些神明的奉祀,展現了廟宇在民間信仰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臺灣地區多神信仰的特點。
除了廟內的神明,西㡣殿的周邊也有多處特色景點。例如,二樓的清雲寺後方有一個狹窄的鳥行山,名為安樂洞。據傳,穿過此洞可以得到平安,因此成為遊客探訪的重點。此外,廟宇周邊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也值得探討,比如安平作為臺灣的最早開發地之一,其歷史與西㡣殿的關係密切,廟宇也成為當地文化的重要象徵。
西㡣殿的建築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安平地區的重要景點。除了其歷史與神明配置,廟宇的建築風格與周邊景觀也吸引許多遊客。例如,廟宇的匾額、雕刻、彩繪等細節,都展現了清代的工藝技術與藝術風格。此外,廟宇所處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為觀光與文化旅遊的重要據點。
總體而言,西㡣殿不僅是一座信仰中心,也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的建築風格、神明配置、歷史沿革與周邊景點,都使其成為安平地區不可錯過的景點。無論是對歷史興趣者、宗教信仰者,或是尋找文化體驗的遊客,都能在西㡣殿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