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位於校內,總館是1933年建的臺南高工舊建築,是成大重要的歷史象徵,也是臺灣第一座大學自籌設立的博物館。博物館包含總館、校園環境博物館和各院系專業館,融合自然與人文。總館展示成大百年歷史,如首任校長的禮服、創校時期的辦公桌等文物。其他展區如工藝展、伯夷山莊文物展,展示傳統工藝與臺灣生活文化。博物館透過這些展區,呈現成大的歷史、文化與教育價值,讓人深入認識這所百年大學的豐富內涵。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位於成功校區內,總館座落於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本館,這棟建於1933年的建築,不僅是成大校史的重要象徵,也成為臺灣首座大學自籌並納入學校組織章程的博物館。博物館由總館、校園環境博物館及院所繫專業博物館羣組成,形成一個集自然與人文於一體的學術文化空間。總館作為校級文化資產的典藏與展示中心,除了展現成大百年歷史的縮影,也透過展區的規劃,將校園的古蹟、生態與各系所的專業收藏融合,展現大學作為文化載體的多元面貌。
總館的建築本身即是歷史的見證。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本館為當時的行政中心,現為博物館總館,其結構與裝飾融合日式與臺灣本土的建築元素,展現戰前建築的特色。館內的空間設計經過重組,保留了許多歷史原貌,例如首任校長若槻道隆的敕任官大禮服,便陳列於「成功的原點」常設展區,這套禮服上繡有華麗的「五七桐紋」,為當時文官最高階的禮服,也象徵成大校史的起點。此外,展區內還陳列登記校產No.1的校長辦公桌,這張桌子的歷史可追溯至1931年成大創校時,成為校史的重要標記。總館的展區分為多個主題,每一個展區都精心規劃,讓遊客在參觀過程中,能感受到成大百年歷史的脈絡與文化深度。
「成功的原點」常設展區是總館的核心展區之一,這裡透過空間的重建與文物的陳列,重現成大創校時的歷史情境。展區內不僅展示校長室的原貌,也包含首任校長若槻道隆的敕任官大禮服,以及與校史相關的歷史文獻與物件。這些展品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讓遊客能透過展覽,瞭解成大從創立到發展的過程,以及校長室在學校歷史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展區內還陳列許多與校史相關的文物,例如早期的校徽、校刊、校產登記簿等,這些物品都是成大歷史的見證者,展現學校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軌跡。
除了校史展區,總館的「精工藝物.匠心獨運」展區也值得關注。這裡展示的是成大機械繫顏鴻森教授捐贈的古中國鎖具,這些鎖具不僅造型多樣,其鎖體雕花與結構原理也展現工藝的精緻。鎖具的歷史可追溯至中國古代,許多鎖具不僅具有實用功能,也成為藝術品,展現傳統工藝的價值。此外,展區內還陳列其他與工藝相關的物件,例如古代的鑄鐵工具、木雕作品等,這些展品讓遊客能感受到傳統工藝的精緻與歷史的厚重。
總館的「伯夷山莊文物展」則是另一個重要的展區,這裡展示的是臺灣老生活的見證。展區內陳列許多與臺灣生活文化相關的文物,例如木雕、石雕、陶瓷器、傢俱、戲偶等,這些物品不僅是臺灣傳統文化的見證,也展現了臺灣在不同時期的生活方式。展區內還陳列徐明福教授捐贈的鐘氏宗祠木構件,這些木構件是臺灣傳統建築的重要元素,展現了臺灣傳統木工技術的精緻。此外,展區內還有一些與臺灣歷史相關的文物,例如早期的農具、生活器具等,這些物品讓遊客能透過展覽,瞭解臺灣傳統生活的樣貌。
總館的「校園環境博物館」則是將校園的古蹟與生態融入博物館的展示中。這裡包括位於光復校區內的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與小西門,這兩處古蹟不僅是臺灣歷史的見證,也成為成大校園的重要景點。小東門段殘蹟是原臺南城牆的一部分,經過歷史的變遷,現存於成大校園內,成為校園歷史的見證。小西門則是1970年遷建至光復校區內的古蹟,現為校園中的重要景點。這兩處古蹟的保存與展示,不僅讓遊客能感受到臺灣歷史的厚重,也展現成大在文化保存方面的努力。
除了總館,博物館的其他展區也值得關注。例如「成大學生社團回顧展」展區,這裡展示的是成大各學系學生社團的歷史與活動,這些社團不僅是學生的活動中心,也展現成大學生的多樣性與活力。展區內還陳列許多與社團活動相關的文物,例如社團活動的紀念品、活動照片等,這些物品讓遊客能透過展覽,瞭解成大學生的多樣生活。
此外,博物館的「臺灣工程教育簡史展」展區,則是展示臺灣工程教育的歷史與發展。這裡陳列許多與工程教育相關的文物,例如早期的工程教材、工程工具、工程圖紙等,這些物品不僅是工程教育的見證,也展現臺灣工程教育的發展軌跡。展區內還有一些與工程教育相關的互動展項,讓遊客能透過互動的方式,瞭解工程教育的內容與重要性。
總體而言,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透過總館與各展區的規劃,將成大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融合,形成一個集教育、研究、推廣於一體的學術文化空間。總館的建築與展區設計,不僅是成大歷史的見證,也展現大學作為文化載體的多元面貌。博物館的展區內容,從校史到工藝,從古蹟到生態,都展現成大在文化保存與推廣方面的努力,也讓遊客能透過參觀,感受到成大百年歷史的脈絡與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