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層行清王宮在臺南仁德區,是重要的宗教與文化中心,歷史可追溯至明鄭時期,經歷多次重建與改名,成為兼具歷史與信仰意義的古蹟。廟宇位在社區交界,周圍有農舍與自然景觀,地形影響其建設。歷史沿革中,與鄭成功部將楊大陣有關,並因地方士紳倡議而建廟。建築融合閩南風格與地方特色,有正殿、拜殿等結構,並設有神龕與香爐。祭典如「謝公願」與「造橋過限」,展現地方信仰特色。清王宮也是社區生活核心,連結多個聚落,具有研究與觀光價值。
二層行清王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仁德區,是該地區重要的宗教與文化中心,其歷史可追溯至明鄭時期,並經歷多次重建與改名,成為兼具歷史價值與信仰意義的古蹟。這座廟宇不僅是二層行、塗庫、港崎頭仔等社區的信仰中心,更因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而具備獨特的歷史與文化意義。以下從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建築特色、宗教活動與周邊環境等角度,深入探討這座廟宇的重點地點。
首先,從地理位置而言,二層行清王宮位於臺南市仁德區的中心位置,處於二層行聚落與周邊鄉村的交界處。該地區在過去是農業與漁業活動繁盛的區域,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均具備深厚的根基。清王宮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僅是地方居民日常生活的中心,也是連接周邊聚落與外界的重要節點。其周圍環境包含多座傳統農舍、古樑柱與自然景觀,形成了一個融合自然與人文的空間。此外,清王宮附近的地形特徵,如二層行溪流與周邊丘陵,也影響了廟宇的建設與發展。例如,廟宇原址因地勢低窪,容易積水,導致早期的建築面臨損壞風險,這促使地方耆老與信眾在歷經多次重建後,將廟宇所在地填高,以改善環境與延長廟宇的使用壽命。
其次,從歷史沿革的角度看,二層行清王宮的建立與發展與臺灣的歷史變遷緊密相連。根據史料記載,清王宮的起源可追溯至明鄭時期,當時的萬年縣與州治所在地便位於此,成為行政與宗教活動的重要據點。在明鄭時期,萬年縣的行政中心因地理位置與資源分佈,成為當時政治與文化活動的中心,而二層行清王宮的建立,正是基於此一歷史背景。據《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清王宮的主神之一清府千歲,是鄭成功部將楊大陣的墓地,因居民感念其功績而時常參拜,久之成為信仰中心。此外,清王宮的建立也與地方士紳的倡議有關,例如在1798年,駐守二層行北邊的鹽水埔汛外委董詠因感於神威,倡議建廟,並獲得地方耆老與信眾的贊成,最終以三千元資金興建完成。這段歷史不僅反映了當時地方治理的狀況,也顯示出居民對信仰的重視。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清王宮經歷了多次重建與改名。例如,在日治時期,因戰亂與社會變遷,廟宇一度遭到破壞,但地方士紳如吳賜、楊邦等人積極募款重建,使廟宇得以保存。二次大戰後,廟名從「清王廟」改為「清王宮」,以避免與「反清復明」的歷史記憶產生聯繫。此外,清王宮在1961年因地勢低窪問題,由地方耆老宋文通、陳典、陳金伴等人倡議,決定將廟宇所在地填高並重建,這項工程於1962年完成,使廟宇得以永久保存。1990年,清王宮再次進行重建,至1997年完工,這項工程不僅改善了廟宇的建築結構,也提升了其宗教與文化價值。
從建築特色而言,二層行清王宮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閩南式與地方特色,其主體結構包括正殿、拜殿、東西側殿與後殿,並設有神龕、香爐與供桌等設施。正殿為主祀三府千歲(大千歲朱府千歲、二千歲謝府千歲、三千歲清府千歲)的主殿,其建築形式為歇山式,屋頂以傳統的瓦片覆蓋,並配有飛檐與雕飾,展現出濃厚的傳統建築風格。此外,廟宇的門廊與側翼也具有精緻的木雕與彩繪,這些細節不僅體現出當時的建築技藝,也反映了地方文化與信仰的特質。在廟宇的周邊,設有供奉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城隍爺與虎爺等神祇的側殿,這些神祇的供奉,使清王宮成為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中心。
在宗教活動方面,二層行清王宮的祭典活動具有代表性,其中最為著名的為每年農曆二月的「謝公願」儀式。這項儀式包括拜天公、安營遶境、煮油除穢、過火、過七星平安橋、乞平安龜、發財金等步驟,其中過火儀式是該儀式的重要環節,參與者需赤腳扛神轎或捧神像踏火而過,以祈求平安與財富。此外,廟宇在晚上舉行的「造橋過限」儀式,其七星平安橋設計為兩側繪有十二生肖的曲折狀橋,並設有七個香爐,參與者需購買紙製的生肖替身,先在橋頭祭解中壇元帥,再過橋,橋上有家將與福德正神神像,過橋後需向橋旁的三個香案祭拜神明,最後將替身交給廟方人員火化,象徵將災厄度給替身承擔。這些祭典活動不僅展現出地方信仰的特色,也成為社區凝聚與文化傳承的重要活動。
最後,從周邊環境與社區關係的角度看,二層行清王宮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社區生活的核心。其周邊環境包括多座傳統農舍、古樑柱與自然景觀,形成了一個融合自然與人文的空間。此外,清王宮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連接二層行、塗庫、港崎頭仔等社區的重要節點,這些社區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到清王宮祈求平安、祭祀祖先或參與社區活動。此外,清王宮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歷史與宗教的重要場所,吸引學者與遊客前來參訪。
總體而言,二層行清王宮不僅是臺灣重要的古蹟,也是地方信仰與文化的重要象徵。其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建築特色與宗教活動,均展現出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值得深入研究與保護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