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以科學考古與歷史敘事為主軸,透過多樣展陳方式,帶領觀眾探索臺灣從史前到歷史時期的文明演變。館內有兒童遊樂大廳、重返史前、科學考古學等特色展區,結合互動遊戲與實物展示,讓觀眾親身體驗考古過程與歷史脈絡。另外,還有黃色天井、博物館秘室、微觀史蹟特展等區域,提供拍照與學習機會。展區內容涵蓋史前文化、科學分析、歷史事件等,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入了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作為臺灣史前文化的重要展示場域,以科學考古與歷史敘事為核心,透過多樣化的展陳方式,帶領觀眾深入探索臺灣從史前時代到歷史時期的文明演變。館內各個重點展區不僅展現出土文物的精緻與歷史價值,更透過互動體驗與科學分析,讓觀眾能親身體驗考古研究的過程與歷史的脈絡。以下將針對館內主要展區的特色與重點進行介紹。
首先,館內的「兒童遊樂大廳」是吸引家庭觀眾的重要區域。這個空間以臺灣南島語族的神話故事為主題,結合奇幻想像與傳承智慧,設計了多樣的互動遊戲與展陳。例如「火的傳說」區讓孩童親自體驗鑽木取火與燧石取火的過程,透過實際操作了解人類如何掌握火源;「森林迷宮」則利用聽聲辨位的遊戲,引導觀眾在團隊合作中尋找獵物,體會史前時代的生存智慧。此外,「太陽與樹精靈」的遊具以史前意境為背景,結合太陽神信仰與自然生態,讓孩童在遊戲中感受遠古文明的宇宙觀。這個區域不僅提供孩童遊戲的空間,更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傳遞史前文化的基本概念,使史前歷史以更親近的方式接觸年輕一代。
接下來是「重返史前」展區,這個展區以個別視角出發,透過「漁、農、獵、畜、家、器、飾」七個主題,呈現南科地區先民的物質文化、社會文化與精神文化。展區內展出上百件考古發掘出土的物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金屬器等,這些遺物不僅展現不同時期的工藝技術,也反映先民對資源的利用與環境的適應。例如「農」主題區展出了稻米、小米、豆類等遺留,說明農耕與畜牧是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革命性成就,人類自此開始主動控制食物來源與種類。而「飾」主題則聚焦於身體裝飾的意義,除了美學的展現,更透過外顯的象徵傳達個人在不同社會情境中的角色與身份。展區內的復原場景,如家戶空間的配置,則反映先民的宇宙觀與生活習慣,使觀眾能透過這些物件與場景,理解史前社會的結構與文化。
第三展區「科學考古學」則以現代科學分析技術為主題,展現考古學與歷史學的差異。這個展區透過實際從考古發掘現場取回的標本,如界牆、現象標本、動物骨骼、植物種子、人骨面貌復原模型等,介紹科學考古的研究方法與成果。例如「漢人水井」區展示一座完整的水井,被完整搬入博物館,呈現漢人早期的水井結構與功能,讓觀眾瞭解古代水利系統的技術。此外,「重建古老模樣」區透過生物考古學、法醫人類學、解剖學與造型藝術等跨領域方法,對墓葬中人骨進行顱顏型態學的比較分析,揭示不同時期人羣的進出與體質、飲食、疾病等資訊。這個展區不僅展現科學技術的應用,也讓觀眾瞭解考古研究如何從碎片化的遺物中重建過去的歷史。
「黃色天井」是館內一個必拍的場景,整片黃色的牆壁搭配人像,拍攝效果非常出色。這個區域不僅是一個拍照點,更象徵著史前時代的色彩與生命。而「博物館祕室」則展示了鮮少公開的文物保存與維護過程,例如從現場發掘到博物館的保存流程,說明考古遺物如何從現場發掘進行到進入博物館後的維護與保存。這個區域讓觀眾瞭解考古遺物的保存技術與重要性,也展現博物館在文物保護方面的專業與責任。
「微觀史蹟特展」則以微觀研究成果為主題,透過對遺物成分的精確分析,揭示史前臺灣與其他地區的交流與貿易網絡。例如「橄欖石玄武岩」、「玻璃」、「瓷」三個主題,展現臺南地區史前文化到歷史時期發展的重要對外關係。這個展區不僅提供許多道具供觀眾搭配場景拍照,也讓觀眾瞭解微觀研究在考古學中的重要性。此外,「玩出新石器時代」與「玩出你的鐵器時代」等主題展區,透過造景與服飾,讓觀眾以不同角色體驗史前與鐵器時代的社會生活,增加互動性與趣味性。
最後,「熱蘭遮堡與濱田彌兵衛事件」展區則介紹1624年熱蘭遮堡建立的歷史背景,以及當時漢人與日本人之間的衝突事件。這個展區透過歷史文獻與考古遺物,說明臺灣在17世紀的歷史轉折點,以及西方勢力進入臺灣後對臺灣社會的影響。而「大航海時代看見臺南」展區則說明臺灣在17世紀如何從史前時代進入歷史時期,透過與其他地區的交流,成為全球貿易的重要據點。
總體而言,南科考古館的各個重點展區,以科學與歷史為核心,結合互動體驗與展陳設計,讓觀眾能多角度瞭解臺灣的史前文化與歷史發展。從兒童遊樂大廳到科學考古學,從微觀史蹟特展到歷史事件展區,每個展區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現臺灣的歷史與文化,使觀眾能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深入探索臺灣的過去與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