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股龍山宮

七股龍山宮位於臺南七股區,結合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是當地信仰與文化象徵。廟宇背靠魚塭、面臨潟湖,周圍有漁港、蚵棚與沙洲,景觀獨特。建築特色以黑麪琵鷺與蝨目魚為主題,展現地方生態與經濟特色。廟內有百年神轎與交趾陶藝術,歷史悠久。周邊有魚塭、潟湖與濕地,生態豐富。每年舉辦建醮活動,結合信仰與社區文化,吸引許多遊客與信眾。

七股龍山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七股區龍山裏,是一個融合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的信仰中心。這座廟宇背靠魚塭,面臨潟湖,周圍環境充滿海產氣息,與周邊的漁港、蚵棚及沙洲形成獨特的景觀。從遠處望之,廟宇巍峨壯麗,三層樓高的牌樓在海風中矗立,屋簷上的剪黏裝飾以地方特色為主,黑麪琵鷺與蝨目魚的圖騰不僅展現匠師的巧思,也成為廟宇的標誌。這裡不僅是當地居民的信仰寄託,更是七股地區文化與歷史的象徵。

龍山宮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初期,當時先民渡海來臺,於頂蚶仔寮(今頂山裏)聚居。1846年,36戶居民在王爺乩童的指導下,迎奉池府千歲、三王爺與太子爺三尊神像,遷至下蚶仔寮(今龍山裏)定居。1858年,蔡傑等人在西海頂港仔捕魚時,於半沉的沉難之船上發現媽祖、千里眼與順風耳的神像,便將其迎回村中奉祀。1918年,村民在五王港發現一艘停泊的王船,迎奉船上的代天巡狩三千歲回村奉祀。1933年,村民正式建廟,取名「龍山宮」,並將原供奉於草廟的諸神迎請入火安座。1963年重修,1991年重建,現今廟宇的規模與形態便由此奠定。

龍山宮的建築特色與地方文化緊密結合,其牌樓設計最具代表性。牌樓為三層樓高,屋簷上的剪黏裝飾並非傳統的龍或卷草,而是以黑麪琵鷺與蝨目魚為主題。這種設計不僅反映地方生態與經濟特色,也展現匠師對當地風土的深刻理解。黑麪琵鷺是曾文溪口的冬季候鳥,而蝨目魚則是七股地區著名的漁產品,兩者結合,使牌樓成為廟宇的象徵。此外,牌樓的結構與雕飾也體現清代至日治時期的工藝技術,例如木雕、彩繪與金漆的運用,皆展現傳統建築的精緻。

廟內的交趾陶作品「瑤池祝壽」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這幅由匠師林洸沂創作的藝術品,以仙境為主題,展現臺灣傳統彩陶的精湛技巧。畫面中,西王母居住的瑤池宮兩側,有兩位漂浮在空中的仙女,頭下腳上,手抱仙桃與鮮花,說明此景非人間,而是仙界。畫面中央,池府千歲與眾神歡聚一堂,慶祝長壽,場景熱鬧而祥和。這幅作品不僅是宗教儀式的一部分,也成為龍山宮的文化標誌,吸引許多遊客前來觀賞。

此外,廟內保存的百年神轎更是歷史的見證。這尊神轎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當時因草寮遭火災,信眾為感謝池府王爺的庇佑,決定重塑神像與神轎。神轎為池府王爺出巡時乘坐之用,其四周有精緻的木雕,包括龍鳳、雲紋與花卉等圖騰,展現清代工藝的細膩。神轎的製作過程極為嚴謹,工匠在製造前需焚香祈求,並禁止不淨之人靠近,這顯示出對神聖物的尊重。如今,這尊神轎仍被視為莊嚴的聖物,每逢祭典,便會出巡,吸引信眾與遊客一同參與。

龍山宮的周邊環境也具備獨特的景觀。廟後的魚塭是七股地區重要的漁業基地,魚類種類繁多,包括石鯡、白鯡與鰻魚等,魚塭的水質清澈,與周圍的椰林與蚵棚形成諧調的畫面。廟前的潟湖則是七股濕地的一部分,是許多水鳥的棲息地,包括白鷺、黑鷺與白鷺鷥等,每年冬季,成羣的水鳥會在此聚集,形成壯麗的景觀。此外,廟周的沙洲與潮間帶也吸引愛好自然的遊客,可以觀察潮間帶的生物,如海螢、海葵與海藻等。

龍山宮的信仰活動與社區文化緊密相連。每年的建醮活動是廟宇最重要的傳統節慶之一,活動期間,廟宇會舉辦搶孤大賽、普度開香等儀式,吸引大量信眾與遊客參與。建醮活動的意義在於祈求平安與豐收,市長黃偉哲曾於2023年參與此活動,並希望藉此祈求登革熱疫情早日退散。此外,廟方也積極與政府合作,確保活動順利進行,同時考慮環保與公共安全,展現對社區的責任感。

龍山宮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七股地區的重要 landmarks。從其建廟的歷史,到建築的細節,再到周邊的自然景觀,皆展現出臺灣傳統信仰與地方文化的交融。這座廟宇不僅是信眾的信仰中心,也是遊客瞭解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窗口。在這裡,歷史的痕跡與自然的美景交織,形成獨特的景觀,吸引人們前來探訪,感受七股地區的風土人情。

附近的景點
七股海產街
龍山宮
七股遊客中心
台灣鹽博物館
台灣鹽博物館
七股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