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寮取水站位於高雄市大樹區,是日治時期少數仍在運作的取水設施,也是臺灣水道工程史的重要遺產。這座建於1913年的建築,因獨特風格與文化價值,被列為市定古蹟。它不僅串聯高雄水道建設史,也反映日治時期現代化衛生設施的推廣。建築風格融合歐洲設計,紅磚結構堅固,弧型立面與綠色窗欞展現簡潔現代感與傳統工藝質感。從工業供水轉向農業灌溉,竹寮取水站見證高雄發展的轉變,現今仍保留原貌,成為研究歷史與建築的重要實證。
竹寮取水站位於高雄市大樹區,坐落在高屏溪畔,是臺灣水道工程史中極具代表性的遺產之一。這座建於1913年的歷史建築,不僅是日治時期在臺灣建造的少數仍在運作的取水設施,更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與深厚的文化價值,被列為高雄市定古蹟。它的存在,不僅串聯著高雄市的水道建設史,也反映了日治時期在臺灣推行現代化衛生設施的歷史軌跡。
從地理位置來看,竹寮取水站坐落在高屏溪的右岸,與當時的鐵橋公園(現為舊鐵橋停車場)相鄰,這使得它成為高雄市一個重要的歷史場域。高屏溪作為臺灣重要的水資源,其沿岸的水道工程在日治時期被視為城市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竹寮取水站正是這一系列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造與運作,不僅為高雄市的工業發展提供水源,也為改善市內衛生條件、防治風土傳染病作出貢獻。
在建築風格方面,竹寮取水站展現了日治時期受歐洲現代設計影響的獨特風格。其主體結構以紅磚砌牆為主,牆面質地粗糙但堅固,體現了當時對建材的選用與施工技術。建築的外牆設計帶有弧型立面,搭配綠色窗欞,使整體建築在視覺上既具有簡潔的現代感,又保留了傳統工藝的質感。這種結合東西方建築元素的設計,使得竹寮取水站成為臺灣早期水道建築中少數具有國際視野的案例。
從歷史沿革來看,竹寮取水站的建造背景與當時的衛生建設政策密不可分。日治時期,臺灣的衛生條件極其惡化,病亡人數遠高於戰場傷亡,因此日本政府在臺灣推行現代化衛生設施,包括下水道、公衆浴場與取水站等。竹寮取水站作為這一系列工程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從高屏溪取水,經過處理後供應高雄市的民生與工業用水。這座取水站的建造,不僅解決了當時高雄市的供水問題,也成為後續高雄市發展工業與都市化的重要基礎。
在功能與作用方面,竹寮取水站的歷史價值遠超於其作為取水設施的實用性。它在日治時期扮演了「水道系統的心臟」角色,其設計與運作方式反映了當時對水資源管理的科學思考。例如,取水站利用地形高低差,將水從低處抽送至高處的小坪頂淨水設施,再經處理後以重力原理送至平原供市民飲用。這種設計不僅節省運輸成本,也展現了當時工程技術的精準性。
此外,竹寮取水站的歷史價值也體現在它與高雄市發展的互動關係上。在1930年代,高雄市被設定為工業城市,工業用水需求大幅增加,這使得竹寮取水站的供水量必須增加。然而,隨著1990年代高屏溪攔河堰與小坪頂淨水設施的建成,竹寮取水站的功能逐步轉向農業灌溉,成為大樹區農業用水的重要來源。這使得竹寮取水站的歷史角色從「工業供水」轉向「農業供水」,展現了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適應性。
在現狀與文化價值方面,竹寮取水站目前仍保留著部分原建築結構,並作為高雄市重要的歷史場域。雖然其內部空間因歷史原因無法完全開放參觀,但其外部建築仍保存完好,成為研究日治時期水道工程的重要實證。此外,竹寮取水站與周邊的舊鐵橋公園、三和瓦窯等歷史場域,共同構成高雄市一個完整的歷史空間,吸引許多歷史愛好者與學者前來探訪。
從文化資產價值的角度來看,竹寮取水站的稀有性與獨特性使其成為臺灣水道工程史中的重要標誌。在臺灣,許多早期的水道設施早已被改建或拆除,而竹寮取水站則是少數仍保留原貌、並持續運作的案例。它的存在,不僅是臺灣水道工程史的實證,也展現了日治時期在臺灣推行現代化衛生設施的歷史軌跡。
此外,竹寮取水站的建築風格也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其紅磚砌牆與弧型立面的設計,結合當時的工藝技術,使這座建築在視覺上既具有簡潔的現代感,又保留了傳統工藝的質感。這種結合東西方建築元素的設計,使竹寮取水站在臺灣早期水道建築中佔有特殊地位。
總體而言,竹寮取水站不僅是高雄市重要的歷史遺產,也是一處具有深厚文化價值的歷史場域。它的存在,不僅回溯了日治時期在臺灣推行現代化衛生設施的歷史軌跡,也展現了臺灣水道工程史的發展過程。對於研究臺灣歷史、建築文化與水資源管理的學者與愛好者而言,竹寮取水站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