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村紀念公園在高雄市甲仙區,佔地約1.7公頃,2012年完工,主要為緬懷風災中462位逝者。公園以綠地為主,結合生態與文化,設有紀念碑、追思廣場、公祠、苦路、眺望樓臺與沉思橋等特色景點,每個地方都充滿對生命的尊重與自然的敬畏。園內還種植紅花風鈴木,象徵希望與重生,整體設計提醒人們珍惜當下,與自然和諧共處。
小林村紀念公園位於高雄市甲仙區小林裏五里埔,緊鄰風災中被土石流掩埋的原村址南側高地,佔地約1.7公頃,總工程費約柒仟柒佰餘萬元,於2011年3月7日開工,2012年1月完工啟用。公園以緬懷逝者為核心理念,近八成面積規劃為綠地,建構出昔日小林村與自然環境交融的意象,並結合文化歷史與生態景觀,成為一個兼具追思、教育與生態功能的公共空間。公園內設有多個特色景點,每一處都承載著對逝者的追思與對生命的尊重。
公園的中心景點是高達9公尺的紀念碑,這座紀念碑由風災中順流而下的獻肚山石塊堆砌而成,象徵著自然的力量與人類的重生。紀念碑座於追思廣場中央,周圍環繞著綠帶與花卉,成為遊客與村民共同緬懷462位逝者的重要場所。紀念碑的設計不僅是對過去的紀念,更寓意著從災難中重新開始的希望。在紀念碑的平臺上,有詳細的介紹牌,介紹小林村的歷史與居民的經營精神,讓來到這裡的人能深入瞭解這段歷史。
追思廣場位於紀念碑周圍,是公園中最具情感的區域。廣場上設有大理石名牌,兩側排列著462位逝者的姓名,每個名牌上方都有一個小洞,親人前來追思時,可以將帶來的花朵插入其中。這種設計不僅是對逝者的紀念,也體現了公園的環保理念,避免過度的祭拜活動,讓自然與人文環境得以共存。追思廣場的設計讓來訪者能在靜謐的氛圍中,與逝者進行精神上的對話,同時也提醒著人們珍惜當下,與自然和諧共處。
小林公祠位於公園的東側,是為紀念風災中罹難的村民而設立的。公祠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既保留了原住民文化的特色,又符合現代園區的規劃需求。公祠內設有祭壇與供奉物品,是村民與遊客共同緬懷逝者的場所。公祠的設立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思,也成為社區凝聚的象徵,讓村民在這裡回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
公園的另一個特色景點是「苦路」,這是一條蜿蜒的石板路,兩側設有大理石名牌,刻有462位逝者的姓名,每個名牌上方都有一個小洞,親人前來追思時,可以將帶來的花朵插入其中。苦路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基督教的苦路聖像,象徵著人類在生命中所經受的磨難與痛苦。這條路不僅是對逝者的紀念,也是對生者的一種提醒,讓來訪者在行走中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公園的東側設有「眺望樓臺」,這是一個高處的觀景平臺,從這裡可以遠眺500公尺外的小林村遺址。眺望樓臺的設計讓遊客能在自然的環境中,感受到風災的震撼與重建的希望。從樓臺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原村址的殘垣與周圍的綠帶,這一切的景象都讓人對生命的無常與自然的力量有更深的體會。
公園的西側設有「沉思橋」,這是一座簡約的石橋,橋兩側設有小型的花盆與植物,讓遊客在過橋的過程中,能感受到自然的美與生命的希望。沉思橋的設計不僅是對逝者的紀念,也是對生者的提醒,讓來訪者在橋上靜思,思考自己與自然的關係。
公園內還種有181棵臺灣原生種的山櫻花樹苗,每棵樹代表一個罹難者家庭,期盼花季時,櫻花染紅紀念公園的景象,為觀者帶來活力與希望。然而,由於山櫻花苗木在此存活狀況不理想,2018年已經全面更換為紅花風鈴木。紅花風鈴木的花期較長,且較適合在園區內生長,這項改變不僅是對植物的照顧,也是對公園未來發展的考慮。
除了這些景點,公園的周圍也設有綠帶與花卉,讓整個園區看起來自然而美。這些綠帶與花卉的設置,不僅增加了園區的美感,也讓來訪者能在自然的環境中,感受到對生命的尊重與對自然的感謝。
小林村紀念公園的啟用,除了追思八八風災罹難者,同時也提醒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公園的設計理念與景點安排,都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與對自然的敬畏。這座公園不僅是對逝者的紀念,也是對生者的提醒,讓人們在這裡感受到生命的無常與自然的力量,同時也激勵著人們珍惜當下,與自然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