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安山位於高雄那瑪夏區,是個有獨特信仰與歷史的莊園。這裡有歐洲風格的基路伯大門、勝利大樓展示教會歷史、天池與凱旋樓,還有象徵性的大衛城堡和聖殿。1960年代開始,居民花了二十多年打造這座伊甸園,但後來因信仰宣傳被政府驅離。遊客上山需遵守許多規定,如不帶偶像、不吸煙等,以尊重當地文化與信仰。開放時間為早上六点半到下午五点半,環境需保持清潔。
錫安山位於臺灣高雄市那瑪夏區,與甲仙區交界處,處於阿里山與玉山山脈之間的峽谷中。這座山不僅是自然景觀的代表,更因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宗教文化,成為臺灣少數具有強烈信仰氛圍的莊園。從山腳開始,沿著臺29線蜿蜒而上的山路,會經過「基路伯大門」,這座建築外型仿歐洲城堡,守衛著聖山,象徵著通往信仰核心的門檻。進入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勝利大樓」,這座建築體現了錫安山的歷史與精神,內部陳列著與新約教會相關的文物與歷史資料,展館分為三個部分,從創立過程到與政府的衝突,再到現代的發展,為遊客提供了完整的歷史脈絡。
沿著山路向上,會看到「天池」,這座水堀原本是草原上的自然水池,後經錫安山居民的努力,於1973年完工。池畔的「凱旋樓」是遊客中心,販售莊園自行栽種的農產品,同時也提供導覽服務。天池對面的「大衛城堡」是錫安山的象徵,這座建築由木材構成,題名為「大衛城堡」,是錫安子民的居所。從這裡往左走約三分鐘,便能看到「梅園」,春天時梅花綻放,景色十分迷人。梅園後方是「聖殿」,這座建築是錫安山的信仰中心,內部沒有冷氣,有許多椅子與一臺播放錫安山歷史講解影片的設備,遊客可以在此靜心思考。
在錫安山的歷史陳列館中,可以看到許多與新約教會相關的文物與歷史資料。例如,1963年,洪以利亞等人到此墾荒,並在1965年遇見新約教會的創始人江端儀,並皈依新約教會。他們花費二十幾年的歲月,投入上億元的資金,打造出這座遺世獨立的「伊甸園」。然而,1979年,洪以利亞宣告錫安山是「聖經˙以賽亞書」所預言的耶和華殿的山,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上山參觀,但也引發政府的疑慮,隔年國家安全局推行「清嶽專案」將居民強制驅離。錫安山的歷史陳列館分成三個展館,總館位在勝利大樓一樓,解說錫安山的創立,簡介遍佈世界各地的錫安山分支;二館是錫安山大會所舊址,陳列錫安山開墾經過,以及與國民政府之間的衝突,會所後方的「百香果洗滌臺」維持舊貌,加工後的百香果汁更是錫安山的特產。
在錫安山的環境中,可以看到許多與信仰相關的標語與陳列,例如「請勿攜帶偶像、符咒、念珠、香燭,或任何與偶像有關的物品上山」、「請勿吸煙、喝酒、嚼吐檳榔、賭博、野炊、露營,以及從事各種世俗及宗教活動」等規定。這些規定不僅是對遊客的提醒,也是對錫安山居民的尊重。錫安山的開放時間為6:30 AM至5:30 PM,請按時上下山,以免影響其他遊客的行程。
在錫安山的旅遊過程中,可以遇到許多不同的遊客,有些人是為了體驗這座莊園的獨特文化,有些人則是為了尋找內心的平靜。在錫安山的環境中,可以看到許多與信仰相關的標語與陳列,例如「請勿攀折花木、摘採蔬果或砍挖任何植物」、「禁制區內請勿擅自進入」等規定。這些規定不僅是對遊客的提醒,也是對錫安山居民的尊重。錫安山的環境清潔,廢棄物請依類丟置垃圾桶內或自行攜帶下山,以維護這座莊園的純淨。
在錫安山的旅遊過程中,可以遇到許多不同的遊客,有些人是為了體驗這座莊園的獨特文化,有些人則是為了尋找內心的平靜。在錫安山的環境中,可以看到許多與信仰相關的標語與陳列,例如「請勿攀折花木、摘採蔬果或砍挖任何植物」、「禁制區內請勿擅自進入」等規定。這些規定不僅是對遊客的提醒,也是對錫安山居民的尊重。錫安山的環境清潔,廢棄物請依類丟置垃圾桶內或自行攜帶下山,以維護這座莊園的純淨。
在錫安山的旅遊過程中,可以遇到許多不同的遊客,有些人是為了體驗這座莊園的獨特文化,有些人則是為了尋找內心的平靜。在錫安山的環境中,可以看到許多與信仰相關的標語與陳列,例如「請勿攀折花木、摘採蔬果或砍挖任何植物」、「禁制區內請勿擅自進入」等規定。這些規定不僅是對遊客的提醒,也是對錫安山居民的尊重。錫安山的環境清潔,廢棄物請依類丟置垃圾桶內或自行攜帶下山,以維護這座莊園的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