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的雨林-R17世運站

高雄捷運R17世運站不只是一個交通樞紐,還以「空中雨林」這件藝術作品聞名。這件作品結合自然與科技,以南臺灣的生態為主題,將昆蟲與植物的圖案壓在玻璃中,形成一幅1000平方公尺的巨型藝術。站內光影變化讓空間宛如雨林,也呼應高雄的海港與自然意象。這不僅是裝飾,更傳達生態價值,提醒人們在城市中也要關懷環境。

高雄市楠梓區的R17世運站,不僅是高雄捷運紅線的重要樞紐,更以「空中雨林」這項獨特的公共藝術作品,成為城市中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觀。這座結合自然與科技、歷史與當代的藝術空間,不僅展現高雄作為海港城市的獨特意象,也透過藝術創作呼應著對環境與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考。從站體外觀的設計到內部的藝術構成,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創作者的巧思,也讓這座高架車站成為一個值得停留的空間。

世運站的外觀設計以「雪白帆船」為靈感,象徵著高雄海港城市的動力與活力。這艘帆船不僅與半屏山的綠色波浪交相輝映,更以輕盈的姿態駛向城市與自然之間的交界處。站體的結構本身便展現出現代建築與自然景觀的融合,而當人們步入站內,便會被「空中雨林」的藝術創作所吸引。這件作品由WJI團隊的兩位藝術家創作,以南臺灣特有的昆蟲與植物為主題,將過去與現在仍存在的生態元素,透過特殊技術印製成薄膜膠片,壓合在安全玻璃之間,形成一幅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的巨型藝術構成。

這座「空中雨林」的設計,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透過光影與空間的運用,將車站的結構轉換為一個彷彿漂浮於半屏山生態綠林步道中的場景。採光天窗、側牆與電扶梯等處,皆被這幅綠色繡帷所覆蓋,使整座車站宛如被雨林包圍的空間。當日光穿透玻璃,與膠片上的圖案互動,便會在地面投下斑駁的光影,彷彿雨林中的陰影與光線交織,營造出一種神祕而舒適的氛圍。這種光影的變化,也讓這座藝術作品在不同時間與角度下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使每個到訪的旅客都能感受到獨特的視覺體驗。

「空中雨林」的創作理念,除了展現南臺灣的生態特色,也呼應著高雄作為海港城市的自然意象。半屏山作為高雄的地理標誌,其綠色波浪般的山勢與海港的藍色調,為這座藝術作品提供了自然的背景。而「雨林」這個概念,則與高雄的熱帶氣候、多樣的生態系統相呼應。透過這件作品,藝術家不僅呈現南臺灣的生物多樣性,也呼籲人們重新思考與自然的關係。在這個快速發展的城市中,「空中雨林」成為一個提醒,讓人們在穿梭於城市與自然之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態的價值與重要性。

這座藝術作品的構成,也展現出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薄膜膠片的技術,使得昆蟲與植物的圖案得以在玻璃上呈現,而安全玻璃的使用,則確保了觀賞的舒適與安全。這種技術的應用,不僅讓藝術作品更具視覺張力,也讓它成為一個可以長期存在的公共空間。當人們在車站中穿行,可以遠眺半屏山的綠色波浪,也可以在站內的光影中,感受到雨林的氣息,這種多層次的體驗,使「空中雨林」成為一個值得停留的空間。

除了視覺上的美感,「空中雨林」也具有教育與文化價值。這座藝術作品並非單純的裝飾,而是透過藝術的形式,將南臺灣的生態知識與文化意象傳達給每一位過客。當人們在車站中停留,可以透過這幅巨大的藝術構成,瞭解到高雄的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也對這座城市的文化背景有更深的認識。這種教育功能,使「空中雨林」成為一個連結自然與人文的橋樑,也讓這座車站成為一個值得探索的場景。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城市中,「空中雨林」的出現,也展現出高雄對環境與文化議題的重視。這座藝術作品不僅是對南臺灣生態的致敬,也呼應著現代城市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透過藝術的語言,這座車站提醒著人們,在追求經濟與便利的同時,也應該關懷自然與環境。這種意識,也讓「空中雨林」成為高雄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一個值得被記憶與傳承的空間。

總體而言,R17世運站的「空中雨林」,是一項結合自然、科技與藝術的公共空間,它不僅展現高雄的地理特色與文化意象,也透過藝術創作呼應著對環境的思考。這座車站,以其獨特的設計與藝術構成,成為高雄市的一個重要景點,也讓每一位到訪的旅客,在穿梭於城市與自然之間的同時,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附近的景點
半屏山自然公園
芒果咖秋(暫停營業)
孔廟(暫停營業)
雙層巴士
高鐵左營站
再見捌捌陸-臺灣眷村文化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