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殿

高雄市武德殿位於鼓山區哈瑪星,是1924年建成的重要歷史建築,融合日式與西洋風格,見證日治時期的軍事與文化。外觀紅白對比鮮明,屋頂入母屋造,柱頭有箭與靶浮雕,象徵武德精神。內部有劍道與柔道區,結構實用。榕樹與鳳凰樹曾為景觀,但因颱風受損。戰後曾作學校與宿舍,1997年列為三級古蹟,2004年修復後開放為劍道館,成為文化地標。

高雄市武德殿坐落於臺灣高雄市鼓山區哈瑪星,這座建築自1924年落成以來,便成爲臺灣重要的歷史遺蹟與文化地標。它不僅見證了日治時期臺灣的建築風貌,也承載了深厚的軍事、文化與宗教意義。作爲臺灣現存最高級別的州廳級武德殿,其建築風格融合了日式與西洋元素,成爲研究臺灣近代史與建築藝術的重要對象。

從外觀來看,武德殿的紅白外牆呈現出鮮明的色彩對比,其設計採用了和洋折衷的風格。建築主體由紅磚砌成,牆面以高壓水泥瓦、臺灣煉瓦磚和洗石子混凝土交替裝飾,形成層次分明的質感。屋頂爲入母屋造,坡度平緩,屋檐下設有軒唐破風,這種設計既符合傳統日式建築的審美,又融入了西方建築的結構特點。正前方的立面由六根牆柱分割成五開間,柱身以清水磚砌成,柱頭則飾有箭與靶形浮雕,象徵着傳統武藝的訓練與競技精神。這些浮雕不僅是裝飾,更隱含着祈福的象徵意義,寓意着武德的傳承與守護。

建築的入口處設有西洋風格的棚廊,棚廊兩側立有方柱與圓柱,形成對稱的構圖。入口上方懸掛的注連繩是日本神社常見的裝飾物,象徵着驅邪避災與神聖的庇護。這種設計不僅體現了日式建築的宗教色彩,也反映出當時臺灣社會對日本文化的態度。進入武德殿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側的方柱,這些柱子暗示着未受訓練前的棱角,而內部的大敞間則展現了經過訓練後的圓融與成熟。內部空間約近百坪,地面鋪設的是檜木地板,頂上架有鋼製芬克式桁架,這種結構既保證了空間的寬敞,又體現了當時建築材料的運用。

武德殿的內部結構分爲東側的劍道區與西側的柔道區,這種分區設計使得不同武術的訓練能夠有序進行。劍道區的牆面以清水磚砌成,地面鋪設的檜木地板經過特殊處理,以確保練習時的穩定性。柔道區則設有專門的訓練設施,如澡堂等,這些設施在戰後時期曾被用作教職員宿舍,但如今已恢復原貌,成爲劍道訓練的重要場所。內部的佈局不僅體現了武術訓練的需求,也展現了當時建築功能的實用性與前瞻性。

武德殿的周邊環境同樣值得關注。其前庭種植的榕樹在歲月中生長壯大,樹冠幾乎覆蓋了歇山式屋檐,形成了一種自然與建築融合的景象。然而,這株榕樹在2024年因颱風重創而倒伏,引發了關於古蹟保護的討論。此外,武德殿旁曾有一株巨大的鳳凰樹,但主幹在蘇迪勒颱風中斷裂,使得這株樹的象徵意義不再完整。儘管如此,鳳凰樹的存在曾爲武德殿增添了一抹生機,成爲遊客爭相拍照的焦點。

武德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當時它作爲高雄州警務部武德會支部的場所,爲公務人員、警察及學生提供武道訓練。1908年,日本政府爲擴大高雄港,在壽山南側填海造陸,使得武德殿的選址成爲可能。1924年落成時,它不僅是臺灣現存武德殿中行政層級最高、建立最早的建築,也是當時臺灣重要的軍事與文化中心。戰後,武德殿曾作爲鼓山國小的教室,後轉作教職員宿舍,但隨着時間推移,建築逐漸被忽視,直至1997年被評定爲三級古蹟。

2003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啓動修繕工程,委託建築師曾國恩負責修復工作。修復過程中,原本計劃移除阻擋景觀的榕樹,但因移植困難與存活率問題,最終決定保留。2004年,武德殿修復完成,成爲全臺灣第一座以原始功能再利用的古蹟,如今作爲劍道館對外開放,成爲民衆學習劍道與柔道的重要場所。此外,武德殿周邊的土地被逐步開發,形成文化園區,使得這座古蹟與周邊環境的互動更加緊密。

武德殿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臺灣歷史與文化的縮影。它見證了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變遷,也承載了武術訓練與宗教信仰的雙重意義。無論是建築本身的設計,還是其周邊的自然景觀,都展現了臺灣獨特的文化風貌。如今,武德殿作爲高雄市重要的文化資產,繼續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成爲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

附近的景點
壽山Love情人觀景台
忠烈祠
高雄哈瑪星代天宮
舊三和銀行(新濱・駅前)
哈瑪星貿易商大樓(暫停營業)
舊打狗驛故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