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風砲臺位於高雄市鳳山區,是清代道光年間為防禦外敵建造的軍事要塞之一,現為市定古蹟。它建於1837年,原本是鳳山新城六座砲臺之一,現僅存三座。砲臺的建築使用硓𥑮石與卵石,設計講究,並有書卷裝飾,展現清代工藝。雖然歷經戰亂與自然損壞,1999年修復後,仍保留部分原貌。其地理位置戰略重要,周邊有鳳山溪與曹公圳,是歷史與文化價值兼具的遺跡,也是鳳山地區重要的歷史見證。
訓風砲臺位在高雄市鳳山區中山東路5巷,處於龍山寺右側後方,與鳳山溪及曹公圳(內壕溝)接壤,是清代道光年間為防禦外來入侵而建造的軍事要塞之一。這座砲臺於1837年建成,原為鳳山新城六座砲臺之一,現僅存三座,其中訓風砲臺是其中之一,被列為直轄市定古蹟。作為戰略要地,其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都具有重要的文化與歷史價值,是鳳山地區不可錯過的歷史遺跡。
訓風砲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十八年(1837年),當時鳳山新城正在建設,為了防禦來自閩粵的移民與貿易船隻,以及可能的外來侵略,政府在城牆四角建造了六座砲臺,分別位於東門、南門、西門與北門的角落。訓風砲臺位於當時的東門城牆東南隅轉角處,與澄瀾砲臺、平成砲臺一同構成鳳山新城的防禦體系。這座砲臺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因為它位於鳳山溪出海口的要衝,可以監控從海路來的船隻,並防禦可能的敵軍進攻。因此,訓風砲臺不僅是軍事防禦的據點,也成為鳳山地區歷史發展的重要標誌。
訓風砲臺的建築風格與結構設計也反映了當時的工程技術與藝術追求。砲臺牆身呈圓弧形狀,主要構造為硓𥑮石與卵石,這類建材在臺灣的古蹟中相當常見,因為其耐久性與易於取得的特點。砲臺的橫額「訓風」嵌在石牆內,這字樣的選擇可能與當時的教育理念或地方文化有關,而左右兩側則有泥塑的書卷造型裝飾,這種裝飾手法在軍事建築中較少見,顯示出當時對於藝術與文化價值的重視。砲臺的設計不僅具有戰術功能,也展現了清代建築的藝術istry,使其成為鳳山地區獨特的文化遺產。
在歷史的長河中,訓風砲臺經歷了多次戰亂與自然災害,導致其結構受到損壞。直到1999年,經過修復工程後,訓風砲臺才重新呈現其原有的樣貌。這項修復工程根據1995年的調查研究、現場牆體殘跡及基礎挖掘等資料,重新整修為目前所見的樣子。修復過程中,曾經試圖挖掘大砲臺與疑似小砲臺之間的地下土方,但未能完整呈現大小砲臺的形制,這使得訓風砲臺的歷史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然而,經過修復後,砲臺的外牆仍然保留了部分原貌,尤其是中間與左右兩側的顏色差異,這是因為在臺灣光復後,由於經濟發展的優先考量,地方政府對歷史文物古蹟缺乏管理與維護,導致在修復前,訓風砲臺幾乎只剩一片牆面(照片中顏色較深的部分)。
訓風砲臺的地理位置與周邊環境也使其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其東方為鳳山溪,西南方則有護城河曹公圳(內壕溝)流經,這使得砲臺在戰時可以利用鳳山溪與曹公圳作為防禦的天然屏障。此外,砲臺旁邊有大樹蔭可乘涼,偶見居民或遊客前來這裡古蹟巡禮,這也說明瞭訓風砲臺在現代社會中的文化價值與教育意義。除了訓風砲臺,周邊還有寶善堂、澄瀾砲臺、平成砲臺等歷史遺跡,這些地方共同構成了鳳山地區的歷史景觀,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參觀。
訓風砲臺的現狀與周邊環境也反映了鳳山地區的歷史變遷。在過去,這座砲臺是鳳山新城的重要防禦據點,但隨著時代的推移,其軍事功能逐漸被取代,轉而成為一個文化與歷史的遺跡。然而,經過修復後,訓風砲臺仍然保留著其原有的歷史價值,成為鳳山地區不可錯過的歷史遺跡。除了歷史價值,訓風砲臺的建築風格與藝術裝飾也使其成為鳳山地區獨特的文化標誌。
總體而言,訓風砲臺作為清代道光年間建造的軍事要塞,其地理位置、建築設計與歷史背景都具有重要的文化與歷史價值。雖然在戰亂與自然災害中受到損壞,但經過修復後,仍然保留著其原有的歷史風貌,成為鳳山地區的重要歷史遺跡。這座砲臺不僅是鳳山地區的歷史標誌,也展現了清代建築的藝術istry,使其成為鳳山地區獨特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