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崇寺

妙崇寺在高雄六龜區清涼山上,融合漢傳與藏傳佛教風格,建築像中國城堡,石牆堅固,與自然景觀融合。寺內最特別的是毗盧殿的景泰藍壁畫,色彩豐富,細緻無比,是佛寺首創。殿內還有金光閃閃的毘盧遮那佛,以及由義工彩繪的五方佛壇城。文殊殿有8公尺高的觀世音像,還有五百羅漢大圓柱,每個羅漢設計獨特。圓通寶殿則供奉文殊菩薩,與毗盧殿風格呼應。妙崇寺還有多個景點,如藝石館的奇石藝術,以及香爐、庭院等佛教藝術作品。創建於1964年,後因拓寬道路遷至現址,成為臺灣佛教藝術的代表。

妙崇寺位於臺灣高雄市六龜區清涼山上,是融合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風格的寺廟,其建築形式採用中國傳統城堡式宮殿設計,石雕城牆高聳堅固,依山而建,與周圍自然景觀相得益成。寺內最為世人稱頌的是毗盧殿(大雄寶殿)內的景泰藍全景壁畫,這項藝術成就被譽為當今世上佛寺首創,其色彩層次與細緻度無可倫比,成為寺廟的標誌性景點。

毗盧殿是妙崇寺的中軸核心,其重檐廡殿式屋頂、飛簷翹角與花崗巖圓柱展現唐宋宮殿的典雅華美。殿內中央供奉銅鑄鍍金的毘盧遮那佛,端坐於千葉寶蓮臺上,莊嚴耀眼。天花為樟木雕刻並由義工協助彩繪的五方佛壇城,四周8.8米高的牆面均飾以景泰藍壁畫,色彩層次豐富、潤澤飽滿,如瓷之細緻,散發玉之溫潤光輝。這項景泰藍壁畫創作歷時12年,由中國匠人精心打造,其釉料豐富多彩,不受氣候潮濕影響而褪色,可維持千百年無損,是佛教藝術與工藝的結合體現。

文殊殿位於堅固厚實的城牆之外,是妙崇寺的重要景點之一。殿內供奉8公尺高的千手千眼立像觀世音菩薩,由整塊臺灣檜木雕刻而成,法相慈悲、淡彩秀雅。殿前有五百羅漢大圓柱,每個羅漢形象皆為獨特設計,展現佛教藝術的精緻與巧思。文殊殿在2013年因八八風災導致開山祖殿遭土石流沖毀後,經重建落成,以花崗巖建造,展現堅固與莊嚴的風格。

圓通寶殿內供奉著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是寺內另一重要景點。殿內景觀與毗盧殿相呼應,展現佛教藝術的統一性與細緻度。圓通寶殿與文殊殿共同構成妙崇寺的主軸線,為參拜者提供重要的信仰與藝術體驗。

妙崇寺的五百羅漢大圓柱是寺內另一個值得參觀的景點。這座圓柱高達數米,周圍排列著五百尊羅漢像,每個羅漢形象皆為獨特設計,展現佛教藝術的精緻與巧思。這座圓柱不僅是寺內的藝術珍寶,也是信徒祈求平安與智慧的象徵。

除了主殿與文殊殿,妙崇寺的其他景點也值得參觀。例如,寺內的藝石館展出雅石藝術大師王仁義典藏的奇珍異石,他巧妙地運用形色各異的石頭,創作出幾可亂真的料理,令人嘖嘖稱奇。此外,寺內的其他建築與景觀也展現佛教藝術的精緻與巧思,例如,寺內的香爐、香道、庭院等,皆為佛教信仰與藝術的結合體現。

妙崇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當時是建在高雄市前鎮區的草衙地區。後來,因為市政府要拓寬道路,妙崇寺面臨了拆遷的命運,只好遷移到現在的清涼山。妙崇寺的建築形式採用中國傳統城堡式宮殿設計,石雕城牆高聳堅固,得引師父說八八風災時還曾擋下藤枝林道走山崩塌的土石,阻擋大量泥流堵塞河道。妙崇寺的建築與景觀與周圍自然景觀相得益成,成為臺灣佛教藝術與文化的重要代表。

妙崇寺的景觀與建築不僅是佛教信仰的象徵,也是臺灣藝術與文化的重要代表。其毗盧殿的景泰藍壁畫、文殊殿的重建、五百羅漢大圓柱等,皆為臺灣佛教藝術與文化的重要成就。妙崇寺的景觀與建築不僅吸引佛教信徒參拜,也吸引許多藝術家與文化愛好者前來參觀,成為臺灣文化與藝術的重要象徵。

附近的景點
妙崇寺
寶山茶園步道風光
東溪大橋
諦願寺
諦願寺
龜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