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便門(同儀門)/東福橋

東便門和東福橋位於鳳山溪與三民路交會處,是鳳山縣重要的歷史遺跡。東便門是清代六座城門中唯一殘存的一座,結構堅固,見證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防禦需求。東福橋則是連接城內外的重要橋樑,設計先進,展現清代工程智慧。兩處古蹟相鄰,形成完整的歷史空間,讓遊客能感受鳳山的過去與現在。此外,周邊的東福祠與水協仔也反映了當時的信仰與生活智慧,值得深入探索與珍惜。

東便門與東福橋位於鳳山溪與三民路交會處,是鳳山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這兩處古蹟不僅是鳳山縣城歷史的見證,也展現了清代建築工藝與生活智慧。東便門作為鳳山縣城六座城門之一,現為唯一殘存的城門遺跡,其結構與歷史背景令人深感震撼;而東福橋則是連接城內與城外的重要通道,其建築風格與功能特點,也反映了當時的工程技術與社會需求。這兩處古蹟相依相望,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歷史空間,讓遊客得以透過視覺與歷史的交錯,感受鳳山縣的過去與現在。

東便門,又稱同儀門,是清代鳳山縣城六座城門之一,現為唯一殘存的城門遺跡。根據歷史記載,這座城門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由當時的知縣吳兆麟主持建造,是鳳山縣城遷建後的重要防禦工事。東便門的結構為長方形,寬10.8公尺,深7公尺,座高約4.3公尺,其外牆使用咾咕石建造,內部填土,城門洞呈半圓型拱圈,整體設計既強韌又穩固。這座城門的門額題有「東便門」與「同儀門」兩塊匾額,分別代表其功能與歷史意義。東便門在民國95年(2006年)經過修復後,重新恢復了其原有的結構與外觀,成為鳳山縣重要的歷史遺跡。

東便門的歷史背景不僅僅是建築工藝的展示,更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與政治環境。在清代,鳳山縣城是高雄、屏東等地的行政與商業中心,因此城門的建造與維護是當地政府的重要任務。東便門作為城門之一,不僅具有防禦功能,也作為城內與城外的交通要道。這座城門的設計與建造,體現了當時的工程技術與建築智慧,也展現了鳳山縣在清代的繁榮與發展。

東福橋則是連接城內與城外的重要通道,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根據記載,東福橋原建於清道光21年(1841年),在清同治三年(1864年)時重修,是當時城內居民通往萬丹、阿緱必經的橋樑。然而,由於自然環境的影響,東福橋在民國90年(2001年)時因潭美颱風而遭到破壞,現存的東福橋為後期重建的鋼橋,與原橋的位置相同。儘管如此,東福橋的歷史價值仍然不可忽視,它不僅是鳳山縣城的重要交通要道,也展現了清代的橋樑建築技術。

東福橋的結構與功能特點,也反映了當時的工程技術與社會需求。橋身為四孔三墩的設計,橋墩為長六角形的船首狀造形,具有抵抗水流衝力之作用,這項設計在當時的橋樑工程中相當先進。東福橋的建造與維護,體現了當時的工程技術與社會需求,也展現了鳳山縣在清代的繁榮與發展。

東便門與東福橋相依相望,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歷史空間。這兩處古蹟不僅是鳳山縣城歷史的見證,也展現了清代建築工藝與生活智慧。東便門的結構與歷史背景令人深感震撼,而東福橋的建築風格與功能特點,也反映了當時的工程技術與社會需求。這兩處古蹟相依相望,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歷史空間,讓遊客得以透過視覺與歷史的交錯,感受鳳山縣的過去與現在。

除了東便門與東福橋,周邊的東福祠與水協仔也是值得關注的歷史遺跡。東福祠是臺灣較為稀有的橋神廟,主祀簡稱「橋公」的橋頭土地公,這項信仰體現了當地居民對橋樑的敬重與感謝。水協仔則是古早的汲水器,利用真空原理吸取地下水來做使用,這項技術在當時的生活中相當重要。目前,水協仔仍然可以使用,這項古蹟的現存,讓遊客得以透過視覺與歷史的交錯,感受鳳山縣的過去與現在。

總體而言,東便門與東福橋是鳳山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它們的結構與歷史背景令人深感震撼,也展現了清代建築工藝與生活智慧。這兩處古蹟相依相望,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歷史空間,讓遊客得以透過視覺與歷史的交錯,感受鳳山縣的過去與現在。在現代社會中,這兩處古蹟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展現了鳳山縣的文化與歷史價值,值得更多人去了解與珍惜。

附近的景點
鳳山龍山寺
訓風砲台
黃埔新村
陸軍官校(校史館)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鳳山天公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