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園區在莫拉克風災後由慈濟重建,融合生態、文化與社區發展,是南台灣的社會企業典範。園區內有原住民廣場、雕刻與織布工坊、生態教育區、文化展示區與社區活動中心,每個空間都展現對自然與人文的尊重。遊客可體驗原住民文化、傳統工藝與生態知識,園區也讓當地居民參與,傳承文化與社區價值。
大愛園區位於臺灣南端,是慈濟基金會在98年莫拉客颱風後重建的重要社區之一。這座園區不僅是災後重建的典範,更融合了生態保育、文化傳承與社區發展的理念,成為南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社會企業實踐地。園區內設有多項文化與生活空間,包括原住民部落廣場、雕刻工坊、織布工坊、生態教育園區等,每個角落都散發著對自然與人文的尊重與關懷。
**原住民部落廣場**
園區入口處的原住民部落廣場,是展示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重要場域。廣場中央設有傳統歌舞表演區,週末時常有原住民部落的舞蹈與音樂表演,讓遊客能親身體驗原住民的傳統生活。廣場四周以木棟結構搭建的屋頂,與四周的自然景觀相呼應,營造出原住民傳統聚落的氛圍。廣場的設計也融入了原住民的建築元素,如屋頂的曲線造型與屋檐的雕飾,展現出原住民對自然與空間的深刻理解。每逢傳統節慶,廣場會舉辦原住民文化祭,包括傳統祭典、手作工藝展覽與原住民美食攤位,讓遊客能更深入地瞭解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價值。
**雕刻工坊**
園區內的雕刻工坊是慈濟基金會與在地居民合作的成果,位於部落廣場的東側。工坊內展示著以臺灣原住民傳統技法雕刻的藝術品,包括木雕、石雕與金銀飾物等。工坊的設計採用原住民傳統的建築風格,屋頂為斜坡造型,屋檐有雕刻裝飾,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融合。工坊內的雕刻師傅多為在地居民,他們以傳統技法雕刻出具有文化意義的藝術品,如原住民的圖騰、自然景觀與生活器具。工坊的設立不僅讓在地居民能發揮傳統技藝,也讓遊客能親身體驗原住民的雕刻技術,感受原住民對自然與藝術的深刻理解。
**織布工坊**
與雕刻工坊相鄰的織布工坊,是園區內另一個重要的文化空間。工坊內展示著以臺灣原住民傳統織布技術製造的布料與織物,包括傳統的織布機與織布技術。工坊的設計採用原住民傳統的建築風格,屋頂為斜坡造型,屋檐有雕刻裝飾,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融合。工坊內的織布師傅多為在地居民,他們以傳統技術織出具有文化意義的布料,如原住民的圖騰、自然景觀與生活器具。工坊的設立不僅讓在地居民能發揮傳統技藝,也讓遊客能親身體驗原住民的織布技術,感受原住民對自然與藝術的深刻理解。
**生態教育園區**
園區內的生態教育園區是慈濟基金會在重建過程中特別規劃的生態空間,位於園區的東側。園區內設有多項生態教育設施,包括生態池、植物園與動物園等。生態池中養著多種本土水生生物,如臺灣特有的金線鯉與鯨鯊。植物園內種植著多種本土植物,包括臺灣的特色樹種與花木,如臺灣櫻花與臺灣杜鵑。動物園內則有少量的本土動物,如臺灣的山鹿與臺灣的臺灣黑熊。生態教育園區的設立,不僅讓遊客能近距離觀察臺灣的生態環境,也讓遊客能瞭解臺灣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文化展示區**
園區內的文化展示區是慈濟基金會與在地居民合作的成果,位於園區的西側。展示區內設有多項文化展覽空間,包括原住民文化展覽、在地居民的創作展覽與慈濟基金會的重建成果展覽。展示區的設計採用原住民傳統的建築風格,屋頂為斜坡造型,屋檐有雕刻裝飾,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融合。展示區內的展覽內容豐富,包括原住民的傳統器具、在地居民的創作作品與慈濟基金會的重建成果。展示區的設立,不僅讓遊客能瞭解臺灣的原住民文化與在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也讓遊客能瞭解慈濟基金會在重建過程中的努力與成果。
**社區活動中心**
園區內的社區活動中心是慈濟基金會與在地居民合作的成果,位於園區的南側。活動中心內設有多項社區活動空間,包括會議室、圖書館與活動廳等。活動中心的設計採用原住民傳統的建築風格,屋頂為斜坡造型,屋檐有雕刻裝飾,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融合。活動中心內的設施完善,包括圖書館、會議室與活動廳等,讓在地居民能在此舉辦社區活動、會議與文化活動。活動中心的設立,不僅讓在地居民能有地方舉辦社區活動,也讓遊客能瞭解在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社區文化。
大愛園區的每個角落都散發著對自然與人文的尊重與關懷,園區內的每個空間都精心設計,讓遊客能感受到臺灣的生態環境與文化價值。園區的設立,不僅是災後重建的典範,也展現了慈濟基金會對社會責任的承諾。在這座園區裡,遊客能感受到臺灣的自然環境與文化價值,也能感受到在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社區文化。大愛園區的設立,讓臺灣的生態環境與文化價值得以保存與傳承,也讓臺灣的社會企業實踐有了更廣泛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