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位於鹽埕區,前身是1939年完工的高雄市役所,是臺灣第一座以都市史為主軸的博物館,建築風格融合日式與西洋元素。館內展現許多歷史文物與二二八事件的資料,並設有多個附屬館舍,如左營孔子廟、舊打狗驛故事館等,主題涵蓋傳統文化、歷史事件與多元族群。博物館也系統整理超過2萬件典藏品,並進行數位化,提供研究與教育用途。透過豐富的展覽與歷史敘述,該館成為認識高雄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場所。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座落於高雄市鹽埕區,其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均與高雄市的發展軌跡緊密相關。該館原為1938年動工、1939年完工的高雄市役所,後經多次用途轉換,成為現今臺灣第一座以都市史為主軸的博物館。整體建築採用日本和洋折衷風格,以鋼筋混凝土構造,中央主塔搭配兩側對稱副塔的塔樓設計,展現出莊嚴隆重的氣氛。主塔與副塔頂部設有日本傳統四角攢尖頂與琉璃瓦大屋頂,並飾有寶瓶式塔尖、梅花圖案滴水與日本菊花圖騰的飾帶,成為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建築的代表作之一。一樓設有門廊與戶外平臺,兼具校閱與典禮功能,可見當時的建築風格與技術。

主建築的內部結構在歷經多次改造後,現為博物館的展覽空間。前棟四層、後棟兩層的空間配置,最初作為市役所使用時,一樓為各單位與助役(副市長)的辦公室,二樓前棟為市尹(市長)的辦公室,並設有會議室、正廳與紀念室等。後棟則作為食堂與倉庫使用。建築四周牆面雕刻各種圖案紋飾,窗戶造型包括八角窗、桃形窗與弧形窗,展現出精緻的設計。外露式陶燒排水管與日式石燈籠等細節,更是少見的建築景觀,體現出當時的工藝與風格。

在歷史發展中,該建築曾經歷多次用途轉換。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為高雄市政府,後因城市發展需求,於1992年市政府遷至苓雅區四維大樓,原市政府建築遂改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此建築不僅見證了高雄市的歷史變遷,更因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背景而具有特殊意義。當時,高雄市政府是臺灣唯一因鎮壓而死傷最嚴重的地區,舊市政府外牆至今仍殘留彈痕遺跡,成為歷史的見證。二二八事件常設展於二樓展出,透過文物與史料,述說那段殘酷的歷史,使觀眾對高雄的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

除了主建築,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亦設有多個附屬館舍,形成區域性大博物館羣。例如,左營孔子廟位於高雄市左營區,為傳統文化與教育的重要場所,展現出儒家文化與歷史。舊打狗驛故事館則位於高雄市鼓山區,介紹過去港口與交通的歷史,連結高雄的海洋文化。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位於高雄市鼓山區,透過景觀設計與展覽,提醒人們戰爭的傷害與和平的重要性。哈瑪星臺灣鐵道文化館位於高雄市鼓山區,展示鐵道歷史與相關文物,反映高雄在交通與工業發展上的軌跡。柯旗化故居位於高雄市鼓山區,作為傳統表演藝術的見證,展現出地方文化的特色。見城館位於高雄市鼓山區,介紹見城地區的歷史與文化,連結地方與歷史的連結。高雄市皮影戲館位於高雄市鼓山區,展示皮影戲的歷史與藝術,體現出傳統戲曲的價值。臺灣眷村文化園區位於高雄市鼓山區,透過展覽與活動,介紹眷村移民的歷史與文化,體現出多元族羣的融合。

這些附屬館舍共同組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展覽網絡,覆蓋從傳統文化、歷史事件到現代社會的多個主題。其中,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與二二八事件常設展的結合,使觀眾在歷史的厚重與當代的反思中,獲得深刻的啟發。而眷村文化園區的設立,則體現出高雄市在移民與社會變遷中的角色,展現出多元文化共存的特色。

在典藏方面,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系統整理、蒐集、維護高雄歷史發展軌跡與多元文化內涵的文物與史料,包括史料文獻、老照片、漆器、木質、織品、金工及皮影戲偶等。這些典藏品不僅涵蓋清末、日治、戰後初期至現今的時間範圍,更作為研究、展覽、教育推廣之依據,成為高雄地區文史知識庫。自1992年開館以來,博物館已將所有典藏文物進行數位化,並於2014年更新系統,將逾2萬件典藏品建置進入系統,以利查詢。典藏圖像的授權使用則依據用途區分為營利與非營利目的,收取資料使用費,確保典藏資源的合理運用。

總體而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不僅是高雄市歷史的見證者,更是連結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重要橋樑。透過主建築的歷史背景、附屬館舍的主題展覽、典藏品的系統整理,以及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敘述,該館為觀眾提供深入瞭解高雄歷史與文化的機會,使其成為認識高雄市史必參觀之地。在歷史的厚重與當代的反思中,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持續展現其作為文史知識庫的使命,並為高雄市的歷史教育與文化推廣貢獻重要力量。

附近的景點
高雄市音樂館
高雄市二二八和平公園
市民廣場
白色戀人貨櫃屋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