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港文化園區結合歷史、文化和風景,是高雄市的特色景點。園區內有展示館、高字塔旋轉餐廳、未完成建築體、天空步道和仿古厝等重點地點。展示館介紹紅毛港的歷史與漁業文化;高字塔旋轉餐廳提供美食與海景;未完成建築體和天空步道展現歷史與建築特色;仿古厝則展現傳統漁村的建築風格。這些設施讓遊客深入體驗紅毛港的歷史與文化,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與風景之美。
紅毛港文化園區是高雄市一個集歷史、文化與風景於一體的特色園區,以紅毛港的歷史演變與漁村文化為核心,展現從過去到現在的繁華與轉變。園區內不僅有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築與歷史遺跡,還結合了現代化的旅遊設施,讓遊客能深入體驗紅毛港的獨特魅力。以下將針對園區內幾個重點地點進行介紹,帶領讀者瞭解紅毛港的文化與歷史。
首先,紅毛港的文化園區以「展示館」為起點,這裡是瞭解紅毛港歷史的關鍵場所。展示館內透過展覽、圖片、文獻與實物,詳細介紹紅毛港的歷史沿革、漁業文化與聚落形成。紅毛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當時福建漁民因追逐烏魚洄游而來到這片沙洲地,逐漸形成聚落。展覽中特別提到,紅毛港的居民以「烏金」稱呼烏魚,因為烏魚的價值高,成為居民口中的「金」。此外,紅毛港的歷史也與荷蘭人有關,1664年荷蘭人因兵力不足而撤退,因此得名「紅毛港」。展示館的展覽內容不僅介紹紅毛港的歷史,還展示當時的漁業工具、漁獲資源,以及紅毛港居民的生活方式,讓遊客對紅毛港的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
接下來是園區內的「高字塔旋轉餐廳」,這是紅毛港文化園區的亮點之一。高字塔是1967年因政府規劃紅毛港與旗津之間炸開,闢建高雄第二港口而設置的信號塔,後來因新塔建成而功成身退。2012年紅毛港文化園區開放後,高字塔下方增設了旋轉餐廳,成為全臺海拔最低的旋轉餐廳。這家餐廳不僅提供海鮮、火鍋與牛排等多樣化的餐點,還能一邊用餐一邊欣賞360度的海景,特別是當夕陽西下時,從餐廳的觀景窗可以看到大船入港的壯麗景象。餐廳的招牌菜包括「烏金雙拼」與「紅毛港鹹粥」,其中「烏金雙拼」是烏魚子與烏魚胗的拼盤,口感彈性與嚼勁十足,而「紅毛港鹹粥」則是漁夫料理,早年漁民因出海前後無暇用餐,便隨手將海鮮食材丟進鍋裡煮粥,意外發現鮮美無比,成為當地的傳統美食。
除了旋轉餐廳,園區內的「未完成建築體」也是值得探訪的重點。這座建築體是將紅毛港聚落拆除的物件重新組合起來,讓遊客得以觀察老房子興建的過程及建材。這座建築體的設計理念是讓遊客瞭解紅毛港的建築風格與施工技術,並體驗當時的建築過程。此外,園區內的「天空步道」也是歷史與遊憩結合的特色設施。這條步道原本是運煤輸送帶,後來被保留下來並改造為天空步道,讓遊客可以沿著步道漫步,欣賞紅毛港的風景。步道的設計不僅保留了歷史意涵,也兼具遊憩功能,讓遊客在欣賞風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紅毛港的歷史與文化。
園區內的「渤海堂」、「隴西堂」與「穎川堂」三棟仿古厝,是紅毛港聚落的代表性建築。這三棟房屋的設計與建造過程,展現了紅毛港的漁村文化與建築特色。渤海堂是隻有一側護龍的「曲尺厝」,形狀像工匠使用的呈90度直角的尺,這是因為早年移居來的人太多,而土地有限,於是一戶挨一戶便形成了曲尺厝。另一個有趣的特色是,這裡的房子因為要避東北季風,整齊一致地朝東西向,只要家家戶戶把門打開,就可以一路穿越而過,又因為房子密密麻麻,巷弄狹窄,所以居民都習以為常地走別人家的廳堂穿過。隴西堂則是書香門第,展現了紅毛港居民的教育文化。穎川堂則是氣派的兩層樓建築,並預留了增建空間,展現了紅毛港居民與海爭地的歷史。這三棟仿古厝的設計與建造過程,讓遊客能深入瞭解紅毛港的歷史與建築特色。
園區內的「展示館」與「未完成建築體」、「天空步道」、「仿古厝」等重點地點,共同構成紅毛港文化園區的歷史與文化特色。遊客在園區內可以透過這些地點,瞭解紅毛港的歷史、漁業文化、建築風格與居民的生活方式。此外,園區內的「高字塔旋轉餐廳」則提供了美食與景觀的結合,讓遊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欣賞紅毛港的風景。紅毛港文化園區的設立,不僅讓遊客能深入體驗紅毛港的歷史與文化,也讓紅毛港的歷史與文化得以保存與傳承。
總體而言,紅毛港文化園區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與風景於一體的特色園區,透過園內的各個重點地點,遊客可以深入瞭解紅毛港的歷史與文化,並體驗紅毛港的漁村文化與建築特色。園區內的每個地點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背景,讓遊客在遊覽的過程中,能感受到紅毛港的歷史與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