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溪綠園道

鳳山溪綠園道是鳳山縣一條結合生態與文化特色的綠色廊道,沿路經過許多歷史遺跡與自然景觀。景福橋、東福橋、曹公圳、砲臺、雙慈殿、大東濕地與海光眷村等景點,都展現了鳳山的歷史與生態價值。這條路不僅是市民休閒的好地方,更是走進歷史與自然的步道,值得大家來探訪。

鳳山溪綠園道是一條蜿蜒於鳳山縣境內的生態與文化雙重價值的綠色廊道,沿著鳳山溪流經多個歷史與自然景觀,結合水岸親水與人文風情,成為臺灣少數兼具生態教育與文化旅遊特色的綠色空間。這條綠園道不僅是市民休閒運動的場所,更串聯了鳳山地區的古蹟、歷史記憶與自然景觀,形成一處可行走的歷史與生態敘事。以下將重點介紹綠園道沿線的幾個代表性景點,帶領讀者深入探訪鳳山的過去與現在。

首先,綠園道的起點為景福橋,這座橋樑是鳳山縣重要的歷史遺跡,建於清代,曾是鳳山城與外縣交通的關鍵節點。景福橋的設計融合了傳統木構與石製結構,橋身寬度適度,兩側設有欄杆與石雕,展現清代橋樑的建築技術。過橋後,沿著鳳山溪向南行進,可以看見東福橋的蹟影。東福橋是鳳山縣最具代表性的古橋之一,其船首狀的橋墩設計,是清代橋樑的獨特風格,橋體結構堅固,歷經百年仍保持良好狀態。橋墩兩端的船首造型,象徵著鳳山作為水上交通要道的歷史角色,也呼應了鳳山溪的水運功能。過橋後,沿著綠園道的步道行走,可以看見沿岸的生態景觀,包括水鳥棲息地與濕地環境,為市民提供了親水休憩的空間。

沿著綠園道繼續向南,會經過曹公圳的歷史遺跡。曹公圳是清代由知縣曹謹開鑿的水圳系統,是臺灣三大古圳中唯一由官方開鑿的水圳,至今仍發揮灌溉與防洪的功能。曹公圳的圳道沿線設有多座水門與閘門,這些工程體現了清代水圳建設的智慧。在曹公圳的沿岸,有曹公廟與曹公巨樹等景點,曹公巨樹是臺灣本土茄苓樹種,約栽植於1788年,歷經清代、日治時期至今,成為鳳山歷史的見證。曹公廟前的石碑羣,尤其是「曹公圳記」的長條花崗石刻字,是道光19年為「曹公圳」命名時上奏朝廷的檄文,記錄了曹謹治水的功績,是鳳山歷史的重要記載。

接下來,沿綠園道向南行進,會經過平成砲臺與澄瀾砲臺。平成砲臺是清代鳳山城防體系的一部分,砲臺呈四方形,高約5公尺,砲臺內側有階梯直上,結構堅固,是鳳山古城防禦的重要設施。澄瀾砲臺位於鳳山區立志街與復興街口,呈現不規則的八角形,外側有伸岀兩翼的弧牆,兩翼弧牆上明顯有銃孔(內大外小),展現清代砲臺的防禦設計。砲臺與護城河的視野遼闊,是鳳山歷史的見證。這兩座砲臺與鳳山城牆共同構成了清代鳳山的防禦體系,展現了鳳山在歷史上的戰略地位。

沿綠園道繼續向南,會經過雙慈殿與摸乳巷。雙慈殿是清代鳳山的重要寺廟,由普陀山迎奉觀音佛祖為主神,西元1753年增建前殿,並從泉州請天上聖母入祀,信徒感念兩聖慈悲,合稱「雙慈亭」,後更名為「雙慈殿」。雙慈殿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廟宇與地方特色,殿內有「你來了」木匾與「大算盤」等特殊文物,象徵城隍爺對信眾的監督與人生功過的判斷。摸乳巷是鳳山東便門城內的巷道,巷寬約80公分,兩邊是古厝建築,巷內保留瓦磚牆,是鳳山傳統街巷的見證。這條巷子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曾是鳳山重要的商業與交通要道,現今已成為鳳山歷史的縮影。

沿綠園道向南,可以看見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與大東濕地公園。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是鳳山縣重要的文化設施,建於1804年的東便門,是昔日鳳山城與屏東縣交通的門戶,緊臨東福祠與東福橋。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的外觀展現東方禪學之美,融合生活藝術與在地文化特色,週邊有鳳山溪綠園道與大東公園。大東濕地公園是鳳山縣重要的生態空間,園區綠樹蒼鬱、花木扶疏,濕地生態環境良好,有都市祕境的美譽。這座濕地公園結合生態棲息、淨水機制與人文遊憩,為市民提供了休憩與生態教育的場所。

最後,沿綠園道向南至鳳山海光眷村,可以見到原日本海軍無線電信所的遺址。這座無線電信所建於1917年,是日治時期三大無線電信所之一,為國定古蹟。保存陣列式圓形排列的天線、座墩、巨型厚重的碉堡、防空洞、電臺等歷史遺跡,曾是臺灣光復後偵審及拘禁海軍與陸軍政治犯與思想犯的場所,後成為「海軍明德訓練班」。這座無線電信所的歷史與建築,展現了鳳山在日治時期的軍事與科技發展。

鳳山溪綠園道的這些重點景點,不僅是鳳山歷史的見證,也展現了鳳山的自然與文化特色。沿著綠園道行走,可以感受到鳳山從古至今的歷史脈絡,同時也能欣賞到鳳山溪的水岸景觀與生態環境。這條綠園道不僅是市民休閒的場所,更是一處可行走的歷史與生態敘事,值得更多人來探訪與珍惜。

附近的景點
台糖鳳山園藝休閒廣場
訓風砲台
黃埔新村
鳳山龍山寺
鳳山仙公廟
東便門(同儀門)/東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