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勞工博物館位於前金區,原本是職訓中心,後來改造成展覽空間,融合歷史與當代勞工文化。館內有工人雕像、互動展區、馬賽克拼貼等設計,展現勞動者的多樣性與歷史。館內還有「汗水的印記」等主題展區,介紹工資、工具等文物,並探討環境、社會公平等議題。博物館也舉辦教育活動與藝術展覽,傳承勞動價值,成為勞動文化的重要象徵。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座落於前金區中正四路261號,這座建築本身便是一處具有歷史與文化意義的場所。博物館原為勞工職訓中心,後因空間閒置而被改造為現今的展覽空間,三樓與四樓的樓層規劃巧妙地融合了過去的職業訓練歷史與當代勞工文化的展現。這座建築不僅是勞工歷史的見證者,更成為高雄市勞動文化的重要象徵,透過空間的設計與展覽的內容,將勞工的辛勞與成就轉化為可見可感的文化資產。
博物館的入口處最具視覺衝擊力的,是那座巨大的裸上身工人雕像。這座裝置藝術以簡潔的線條與質感,呈現出勞工在生產線上的形象,象徵勞動的堅毅與無聲的奉獻。雕像的設計理念來自於對勞工形象的再創造,原本的工人形象在疫情期間被重新設計,加上口罩的裝飾,既保留了勞工的真實感,也呼應了當前社會對勞動者健康與安全的重視。這座雕像不僅是博物館的門面,更成為吸引觀光客的焦點,引導人們深入探索勞工的歷史與文化。
進入博物館後,展覽空間的設計展現出對勞動文化的尊重與理解。三樓的展覽空間以互動式展覽為主軸,結合歷史資料、文物與現代科技,讓參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勞工的歷史與當下。展廳內的牆面覆蓋著馬賽克磁磚拼貼的勞工羣像,這些馬賽克拼貼作品以不同職業的勞工形象為主題,從製造業、建築業到服務業,涵蓋了高雄市各類勞動者的身影。這種視覺上的拼貼,不僅呈現出勞工的多樣性,也象徵著勞動文化在高雄市的深厚根基。
在展覽的常態展區中,「汗水的印記」展區是必須重點介紹的部分。這個展區以「勞動的痕跡」為主題,展出了許多與勞工歷史相關的文物與史料,包括工資單、勞動契約、工作服、工具等,這些物品不僅是歷史的證據,更是勞動者生活實踐的具體體現。展區中還設有互動式展覽,讓參觀者可以透過觸控螢幕瞭解不同時期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工作環境與社會地位。此外,展區內還設有「船傳」展區,專門介紹高雄市的造船工業歷史,展出了許多與造船業相關的工具、設備與歷史照片,展現了高雄作為工業重地的歷史背景。
除了常態展區,博物館還定期舉辦各項主題展覽,這些展覽主題涵蓋勞動議題的多個方面,例如「工會的歷史」、「移動人權」、「勞動與環境」等。例如,「工會ㄟ故事,咱自己說」展覽便以口述歷史的方式,收集勞工的個人經驗與見證,展區內設有互動式螢幕,讓觀眾可以聽到勞工的聲音,並透過影像與文字瞭解勞工組織的發展與作用。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展覽是「Jalan-Jalan 移路相伴:高屏地區移動人權特展」,這個展覽探討勞動者在遷移過程中的權利與權益,展出了許多與勞動者移動經驗相關的資料與案例,展現了勞動者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與影響。
博物館的展覽空間不僅是歷史的展示場所,更是勞動文化教育的場所。博物館內設有教育區,提供各類教育活動,例如勞動文化工作坊、勞動歷史講座、勞動議題討論會等。這些活動由博物館的教育團隊設計,結合歷史資料與當代議題,讓參觀者能夠在互動中學習勞動文化的重要性。此外,博物館還定期舉辦戲劇表演與藝術展覽,這些活動以勞動主題為核心,透過戲劇、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展現勞動者的生命故事與文化價值。
在博物館的空間設計中,還融入了許多與勞動文化相關的元素。例如,展廳內的牆面覆蓋著勞工的勞動工具與工具的歷史照片,這些工具與照片不僅是歷史的證據,也是勞動者實踐勞動的具體體現。此外,展廳內的燈光設計也經過精心安排,以營造出符合勞動文化氛圍的環境,讓參觀者在視覺與感官上都能感受到勞動的辛勞與成就。
博物館的展覽內容不僅限於歷史的回顧,也關注當前的勞動議題。例如,展區內設有「勞動與環境」展區,探討勞動者在環境保護中的角色與責任,展出了許多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資料與案例,展現了勞動者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與影響。此外,展區內還設有「勞動與社會公平」展區,探討勞動者在社會公平中的地位與權利,展出了許多與社會公平相關的資料與案例,展現了勞動者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與影響。
博物館的展覽空間設計與內容,不僅展現了勞動文化的重要性,也體現了對勞動者歷史的尊重與理解。透過這些展覽與活動,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勞動文化教育的推動者,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能夠深入瞭解勞動者的生活實踐與文化價值。這座博物館的建立,不僅是對高雄市勞動歷史的回顧,也是對勞動文化未來發展的探討,讓勞動者的故事與價值得以傳承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