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鑾宮位於高雄市茄萣區,建於1777年,因當地漁民信奉天上聖母而興建,後於1783年遷建現址,成為重要信仰中心。廟內正殿與後殿結構傳統,正殿奉祀開基天上聖母,後殿則有三寶殿與福德正神等神像,展現儒釋道融合特色。民國67年重建後規模擴大,新增觀音佛祖殿與五年千歲神龕,建築與神像雕刻精緻,體現對神明的敬仰與信仰文化。
金鑾宮位於高雄市茄萣區保定里港東街111號,自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起,因當地居民仰賴海塭漁業為生,信奉天上聖母庇佑,於社尾聚眾建壇祈禱,歷經旬日奉承,終於迎得天上聖母降臨,於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正式遷建現址,定名為金鑾宮。此廟不僅是茄萣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更因歷經多次重建,成為兼具歷史價值與宗教文化特色的古蹟建築,其建築格局與神明配置均具代表性,值得深入探討。
正殿為金鑾宮的核心空間,面闊三間,進深五間,採用傳統廡廊式結構,屋頂為灰瓦歇山式,飛簷彎角,屋脊兩側設有鴻鶴與獅子神獸,展現繁複的雕刻藝術。正殿中央為奉祀開基天上聖母的神龕,神像高約三米,頭戴鳳冠,身著華麗繡金袍服,手持柳枝,神態莊嚴慈祥,周圍以金漆雕飾的神龕圍繞,顯現出對聖母的崇敬。神龕兩側設有千里眼與順風耳兩位神將,象徵聖母洞察萬物、指引方向的神力。正殿後方設有「三官殿」,供奉玉帝、天官、地官與水官三官,並設有「三寶殿」,奉祀佛教三寶,如佛像、法華經與菩提樹,展現儒釋道三教共融的特色。
後殿為金鑾宮的鎮殿空間,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屋頂為灰瓦單坡式,整體建築風格較正殿簡樸,但依然保留傳統木構結構。後殿中央奉祀鎮殿天上聖母,神像高約二米五,頭戴鳳冠,身著繡金袍服,手持柳枝,神態莊嚴,周圍以金漆雕飾的神龕圍繞,神龕兩側設有千里眼與順風耳兩位神將,與正殿相同。後殿後方設有「三寶殿」,奉祀佛教三寶,並設有「福德正神」神龕,供奉財神與土地公,展現對土地與財富的敬仰。後殿旁側設有「註生娘娘」神龕,供奉註生娘娘,象徵對生育與子孫的祈願。
金鑾宮的重建工程於民國67年(西元1978年)開始,歷時兩年完成,重建後的建築規模更大,正殿與後殿均擴建至三間,並新增四樓為「觀音佛祖殿」,奉祀觀世音菩薩,與關聖帝君、孚佑帝君神像,展現對佛教的信仰。四樓還設有「五年千歲」神龕,供奉五年千歲,象徵對長壽與健康的祈願。重建期間,廟方更於四樓增加「觀音佛祖」神像,並設有「註生娘娘」神龕,展現對生育與子孫的關懷。
金鑾宮的建築特色除了傳統木構與灰瓦結構外,還設有「神龕」與「神像」,這些神龕多為金漆雕飾,並以紅漆描繪神像臉部,顯現出對神明的崇敬。神像周圍以金漆雕飾的神龕圍繞,並設有「神像」與「神將」,展現出對神明的敬仰。此外,金鑾宮的建築外牆設有「神像」與「神將」,這些神像多為金漆雕飾,並以紅漆描繪臉部,顯現出對神明的崇敬。
金鑾宮的歷史可追溯至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當時因茄萣地區居民仰賴海塭漁業為生,信奉天上聖母庇佑,於社尾聚眾建壇祈禱,歷經旬日奉承,終於迎得天上聖母降臨,於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正式遷建現址,定名為金鑾宮。此廟不僅是茄萣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更因歷經多次重建,成為兼具歷史價值與宗教文化特色的古蹟建築,其建築格局與神明配置均具代表性,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