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宮在高雄左營,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融合了傳統文化與宗教精神。廟前有兩尊高大的麒麟雕像,煙霧升起時宛如麒麟吐霧。廟內有精緻的木雕、神龕與對聯,展現出華麗與工藝技術。正殿供奉清水祖師,五樓有開基祖師公,並有玻璃帷幕保護。廟頂還有高達50尺的巨像,與正殿呼應。清水宮的歷史可追溯至1894年前,經歷多次遷移與重建,現為地方信仰與文化的重要象徵。
清水宮位於高雄市左營區洲仔巷25號,是該區重要的信仰中心,其建築與歷史背景融合了地方文化與宗教精神,成為臺灣傳統信仰的典範。從入口處開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廟前廣闊的廟埕,這裡不僅是信徒朝拜的場所,更是展示廟宇歷史與文化特色的空間。廟埕中央立有兩尊高達20尺的麒麟雕像,左側麒麟座下為金爐,右側麒麟則以青鬥石堆砌,並由福建老師傅施裝,煙霧吐出時宛如麒麟吐霧上達天際,這項工藝細膩的雕刻,展現出廟宇與地方信仰的深度連結。
沿著廟埕往前,可見到廟門的門聯,由二次戰後在此擔任漢學講師的陳封華所題寫:「清露浥輕塵明靜龜峯朝御閣,水鏡瀉倒影玲瓏玉嶺映蓮潭」。這副對聯不僅體現出廟宇與蓮池潭的自然景觀相映成趣,也暗含對清水祖師的崇敬與祈願。門聯兩側,門神為立體浮雕上貼金箔的造型,展現出廟宇建築的華麗與精緻。
踏入廟宇後,首先經過的是三川門,這座門建築是廟宇的主體結構之一,其門聯與門神皆為廟宇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三川門內為寬廣的拜殿,正殿以木欄圍起,內設三座神龕。正殿挑高,木雕繁複而華麗,是難得一見的精妙工藝。正殿主龕祀清水祖師,鎮殿祖師前有小尊土地公、祖師公,右側祀天上聖母。正殿左龕祀註生娘娘,右龕祀福德正神,龕前有招財元寶發財箱。正殿的白石柱與色調搭配,使整座正殿既莊嚴又不致過於沉重,展現出廟宇建築的優雅與平衡。
正殿內,清水祖師的聖像座前為清水祖師、福德正神,其神像莊嚴,與北部清水祖師常見塑像不同,展現出地方信仰的獨特風格。正殿的三座神龕雕刻精緻,神像栩栩如生,每一處細節皆展現出匠師的用心與工藝技術。正殿的挑高結構,讓信徒在朝拜時能更清楚地觀賞神像的細節,也使整座正殿更具空間感與莊嚴感。
五樓是清水宮的重點區域,設有開基鎮殿祖師公,以玻璃帷幕保護。殿內左右有瓷盤、碗、匙所組合的龍鳳呈祥,為大陸工藝大師的作品,技術高超細膩,值得一看。開基鎮殿祖師公聖像,與北部清水祖師常見塑像不同,展現出地方信仰的獨特風格。自五樓前庭可仰望清水祖師巨像,神容更加清晰,也可遠眺蓮池潭,對面即是玄天上帝巨像,這項景觀與建築的結合,展現出廟宇與自然環境的協調。
除了正殿與五樓,清水宮的其他區域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例如,廟頂巨像高50尺,約15公尺,法像莊嚴,是廟宇的標誌性建築。廟頂的巨像與正殿的神像相呼應,展現出廟宇的莊嚴與規模。此外,廟內的石雕也由福建老師傅製作,雕工相當細膩、線條流暢,展現出廟宇建築的精緻與工藝技術。
清水宮的歷史沿革也值得關注。據廟方記載,始建年代為甲午戰爭(西元1894年)前,於屏山山麓及芋園頭建草寮供奉,原供奉媽祖及清水祖師,後來主祀清水祖師。日治時期因半屏山列為軍事要塞,於是將清水祖師請到洲仔莊,於現在清水宮後方100公尺建坐北朝南草寮,後又遷至現址後方,改建坐西朝東小廟。日治昭和十四年(西元1939年)因皇民化政策,大祖師由莊民黃忠藏於草叢、李興將土地公藏於米甕,神尊得以保存。二祖師公則被迫上繳岡山郡。目前清水宮位置則由地方耆老出資建講習所,短暫做為課堂使用。
二次戰後民國卅七年(西元1948年),莊民建議將講習所做為供奉清水祖師廟堂,並延請軍官擔任國語補習班講師、傳授漢學。民國五十五年(西元1966年)因廟堂老舊,再配合鄰裏活動中心一併改建,廟門朝西、面向蓮池。民國六十八年(西元1979年)成立管理委員會,整理廟產、辦理產權登記。後幾經更迭,人丁多往外地發展,廟堂缺乏管理維護。民國八十四年(西元1995年)管委會委請黃家恩先生統籌重建,包括清水祖師石雕、檜木神龕、斗拱、壁板彩繪等,歷時五年,於民國八十九年(西元2000年)安座。
清水宮的歷史與建築,不僅是地方信仰的象徵,也是臺灣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建築風格、歷史背景與文化意義,皆展現出地方信仰的深厚與獨特。從廟前的麒麟雕像到正殿的神像,從五樓的開基祖師公到廟頂的巨像,每一處細節皆體現出廟宇的莊嚴與精緻,也成為後代信徒朝拜與學習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