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境之南樹

市境之南樹位於高雄林園區,是臺灣最南端的黃槿樹,象徵高雄的地理與文化。這棵樹的種植與復植歷程,反映出台灣南部在工業與環境之間的掙扎。從1970年代工業區建設帶來污染,到1990年代後期種植黃槿樹改善生態,再到2011年種植於最南端,成為居民記憶的象徵。經歷颱風、海岸侵蝕等挑戰,地方社區持續努力復植,展現對自然與歷史的重視。這棵樹不僅是環境標記,也承載著高雄的歷史與未來願景。

市境之南樹位於高雄市林園區東汕裏,是臺灣最南端的黃槿樹,其位置處於高雄本土最南端的汕尾地區,被視為高雄的地理標記與文化象徵。這棵樹不僅是自然環境的縮影,也成為連結地方歷史、環境保護與社區情感的重要載體。它的興衰歷程,反映出臺灣南部在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掙扎,也展現出地方居民對自然與記憶的珍視。

這棵樹的歷史可追溯至1970年代,當時高雄市為推動經濟發展,建設「林園工業區」,並設立中油三輕擴建案。然而,工業區的快速擴張帶來嚴重的污染問題,導致周圍環境受到影響,居民對空氣品質與生態環境的關注日益增加。1988年的「林園事件」更讓這片土地成為社會議題的焦點,居民抗議工業污染的行動,促使政府重新思考環境與發展的平衡。

1991年,因工業局認為單一植種木麻黃對工業區綠化成效不理想,開始與臺灣省林業試驗所合作,引進多樣樹種以改善生態環境。林業試驗所六龜分所所長高毓斌在林園工業區種植黃槿,這棵樹便成為早期綠化工程的一部分。然而,黃槿樹的種植並未解決環境問題,1990年代後期,因工業污染與空氣污染問題依然嚴重,當地居民對環境的不滿情緒持續存在。

2011年,林園居民在爐濟殿公園種植一排50餘株黃槿,其中一株因種植空間不足被獨立種植,最終被選定種植在高雄本土最南端的北緯22°28′33.1″N、東經120°24′52.9″E,成為「市境之南樹」。這棵樹的種植位置原本是民宅,種植後成為居民對家鄉的回憶象徵,也因位於海岸線附近,成為觀察環境變遷的關鍵點。

然而,這棵樹的種植並非一帆風順。由於海岸線的侵蝕與氣候變遷,黃槿樹羣逐漸消失,原本距離海岸線約20公尺的樹羣,因海岸線後退,最終與海岸線僅隔5公尺。2016年莫蘭蒂颱風過境後,樹體枯死,當地居民便積極推動復植。2018年,由林園紅樹林保育學會、林園區公所與中油石化事業部合作,重新種植第二代黃槿樹,這棵樹成為高雄市的環境標記與文化象徵。

市境之南樹的種植地點周圍環境變化顯著。原本種植位置曾是民宅,種植後成為居民眺望大武山的視野點,但因空污問題與PM2.5的影響,居民只能稀少機會見到遠處的山巒。2019年,高雄市長韓國瑜在樹旁舉行元旦活動,並親自於樹上掛上「高雄發大財」許願牌,使這棵樹成為高雄的觀光地與文化象徵。2020年,樹被掛上「0606高雄人寫歷史」黃絲帶,反映當時的社會議題;2024年,樹遭凱米颱風吹倒,後經區公所協助扶正,展現地方社區對自然與記憶的保護意識。

市境之南樹的種植地點也與周遭自然景觀緊密相關。其周邊有清水巖、鳳山水庫等景點,形成自然與人文的結合。此外,這棵樹所在的海岸線,因長期受到潮汐與風暴的影響,成為觀察環境變遷的關鍵點。2016年,因海岸線侵蝕,樹與海岸線僅隔5公尺,後經補填消波塊,樹體得以穩定。然而,2024年凱米颱風再次對樹造成影響,顯示自然環境的不穩定性與人類活動的互動。

市境之南樹的種植過程也反映出臺灣南部在環境保護上的努力。1970年代工業污染的問題,促使居民與政府重新思考環境與發展的關係。1990年代後期,黃槿樹的種植成為綠化工程的一部分,但因空氣污染問題,居民對環境的不滿持續存在。2011年種植第一代樹,2018年復植第二代樹,展現出地方居民對自然與記憶的珍視,也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象徵。

此外,市境之南樹的種植地點也與地方文化有著深層聯繫。這棵樹被視為高雄的地理標記,也是居民對家鄉的回憶象徵。林園紅樹林保育學會的成立,展現出地方居民對環境的關注與行動力。韓國瑜市長在樹旁的活動,使這棵樹成為高雄的觀光地與文化象徵,也反映出臺灣在環境保護與文化傳承上的努力。

總體而言,市境之南樹的種植與復植過程,不僅是自然環境的變遷,也體現出臺灣南部在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掙扎。這棵樹的種植地點,位於高雄最南端,成為居民對家鄉的回憶與情感的象徵。它的存在,也提醒著人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略環境與自然的價值。市境之南樹的種植與復植,不僅是對過去環境問題的回應,也是對未來環境保護的承諾。

附近的景點
林園紅樹林生態區(紅樹林人工溼地)
中芸漁港
TAIWAN HI新園海洋航運園區
東港魚市場
東港漁港漁產品直銷中心(原華僑市場)
華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