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天宮位於高雄岡山,有三百多年歷史,融合本土與日治風格,是重要信仰中心。正殿主祀媽祖,有特殊螺絲媽祖神像,配祀其他神祇。觀音殿與玉皇殿結構複雜,展現佛教與道教融合。廟外有月眉池與歷史文物,如築岸序石碑與阿公店公斗,見證地方歷史。壽天宮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臺灣文化與歷史的見證,吸引許多遊客與信眾來參觀。
壽天宮位於高雄市岡山區中山公園北側,是一座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傳統信仰中心,其建築風格融合了臺灣本土與日治時期的規劃特色,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與信仰象徵。整座廟宇以「回」字形結構為主軸,三層漸高,三川殿與正殿相連,形成莊嚴肅穆的空間,其內部陳列的文物與神像,皆具備深厚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吸引許多信眾與遊客前來參觀。
壽天宮的正殿是整座廟宇的中心所在,主祀天上聖母媽祖,配祀註生娘娘、中壇元帥,並設有千里眼與順風耳的側侍龕。正殿的建築風格採用臺北龍山寺的設計,三川殿上方懸掛有總統蔡英文贈予的「被澤蒙庥」匾額,象徵媽祖庇佑百姓的恩德。正龕內的媽祖神像高大莊嚴,其神像由25,000個螺絲墊片與3,000個螺帽組成,重達300公斤,被稱為「螺絲媽祖」,這項特殊製作方式源自於岡山地區的螺絲產業,展現地方特色的文化與信仰結合。正殿周圍的空間佈置,亦融入了傳統廟宇的對稱與秩序,例如左龕奉祀註生娘娘,右龕奉祀中壇元帥,形成完整的神明羣像。
正殿後方是觀音殿,其建築結構分為一樓與二樓,一樓為鬥姥殿,二樓則為觀世音菩薩的主殿。鬥姥殿正龕主祀鬥姥神君,配祀天皇大帝、紫微大帝,並設有洞明神君與隱光神君的陪祀。鬥姥殿的空間設計以傳統的三層樓閣形式呈現,左龕奉祀文昌帝君,右龕奉祀月下老君,展現對學業與姻緣的祈求。二樓的觀音殿則主祀觀世音菩薩,配祀伽藍護法、韋陀護法、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並設有關聖帝君與嶽武穆王的陪祀,形成對戰神與忠義精神的敬仰。觀音殿的空間佈置與神像陳列,皆以傳統的對稱與秩序為主,體現佛教與道教的融合。
在觀音殿的上方,是玉皇殿,其建築結構分為一樓的應天殿與二樓的三寶殿,三樓則為玉皇上帝的主殿。應天殿主祀彌勒佛,左龕奉祀濟公禪師,右龕奉祀純陽祖師,展現對來世與修行的信仰。三寶殿正龕主祀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與藥師佛,左龕奉祀南鬥星君,右龕奉祀北斗星君,形成對宇宙秩序與命運的祈求。玉皇殿的空間設計以傳統的三層樓閣形式呈現,三樓的玉皇上帝神像,配祀三官大帝,展現對天界與神明的敬仰。
除了主殿與觀音殿,壽天宮的福德祠亦是重要的信仰空間,正龕主祀福德正神,配祀文武判官,左龕奉祀財子壽,右龕奉祀義民爺,展現對財運與忠義的祈求。福德祠的空間設計以傳統的三層樓閣形式呈現,其神像與陪祀神祇的佈置,皆以對稱與秩序為主,體現對土地與神明的敬仰。
壽天宮的周圍環境亦具備歷史價值,例如廟前的月眉池與曲橋,是傳統廟宇的特色景觀,展現對自然與美的追求。月眉池的設計取自於傳統的水池形狀,與周邊的曲橋與涼亭,形成一個休閒與信仰的空間。此外,壽天宮的歷史文物,如築岸序石碑與阿公店公斗,亦是重要的文化資產。築岸序石碑立於乾隆41年(1776年),為記載阿公店溪治理工程的歷史,展現對水患的抗爭與對社區的凝聚。阿公店公斗則是清朝時重要的商業聚落所設置的公器,用以作為米糧買賣的標準,其上鐫有「阿公店公斗」字樣,展現對公平與秩序的追求。
壽天宮的建築與文物,亦反映了臺灣的歷史與文化。例如,岡山神社的石燈籠遺件,被轉移至壽天宮的金爐旁,並增設解說牌,以教育成效。這些石燈籠的遺件,包括火袋、中臺、竿等部位,展現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與文化特色。此外,壽天宮的建築風格,亦融合了臺灣本土與日治時期的規劃特色,形成獨特的空間與歷史價值。
壽天宮的宗教活動與信仰傳統,亦具備深厚歷史背景。例如,壽天宮提供點燈、乞龜、禮鬥法會、發財金、收驚、改運、淨車、酬神、中元普渡等科儀服務,展現對信仰的熱忱與對生活的祈求。此外,壽天宮的信徒,如大港埔鼓壽宮的信徒,會在會香時先來壽天宮,展現對媽祖的敬仰與信仰的傳承。
總體而言,壽天宮的建築與文物,皆具備深厚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其空間設計與神像陳列,皆體現對信仰的尊重與對文化的追求。這座廟宇不僅是當地的信仰中心,亦是臺灣歷史與文化的見證,吸引許多信眾與遊客前來參觀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