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林邊鄉的鮮饌道海洋食品文化館,位於臺灣南部沿海漁港旁,結合在地文化與海洋產業特色,是認識臺灣漁業的重要場所。園區有互動展覽、DIY體驗與商品販售,並以藍白為主調,營造海洋氛圍。入口有導覽資訊,介紹鮮饌道的歷史與產業轉型。二樓分為多個主題展區,包括漁業歷史、海洋生態、傳統工藝與創新產業,讓遊客深入了解漁業發展與海洋資源。還有DIY體驗與商品販售區,提供親身體驗與購買機會,是結合教育與娛樂的海洋文化園區。
屏東縣林邊鄉的鮮饌道海洋食品文化館,位於臺灣南部沿海的漁港旁,是一個融合在地文化與海洋產業特色的主題園區。這裡不僅展現了臺灣傳統漁業的歷史軌跡,更透過互動式展覽、DIY體驗與商品販售,讓遊客深入感受海洋經濟的發展與創新。整座園區以藍白為主調,搭配海浪、漁船等元素,營造出濃厚的海洋氛圍,是認識臺灣漁業文化與海洋產業的重要場所。
園區入口處設有 welcoming 的導覽牌與資訊站,遊客可以在此瞭解鮮饌道的歷史背景與園區特色。入口區設計簡潔,但透過視覺設計與導覽標示,讓遊客能迅速掌握園區的構成與主要活動。入口處的展區主要介紹鮮饌道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從早期的漁業代工廠到現今的觀光工廠,展覽透過圖片、文字與實物展示,講述這家企業如何從傳統產業轉型為文化旅遊的代表。展覽中特別提到2009年莫拉克颱風對工廠造成嚴重損害,但透過在地居民與政府的協助,工廠得以重建並轉型,這段歷史不僅展現臺灣面對天災的韌性,也體現了在地產業的創新與堅持。
園區的二樓主要為展示與教育空間,這裡分為幾個主題展區,包括「漁業歷史展區」、「海洋生態展區」、「傳統工藝展區」與「創新產業展區」。其中,「漁業歷史展區」透過漁船模型、漁具展示與漁業工具的歷史圖片,講述臺灣漁業的發展軌跡。展區中特別設有「漁業工具互動區」,遊客可以觸摸與操作仿製的漁具,體驗早期漁民的工作方式。此外,展區還展示不同類型的漁業產品,如海藻、海藻產品的加工過程,以及海藻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案例,讓遊客瞭解海洋資源的多樣性與價值。
「海洋生態展區」則以生態教育為主軸,透過互動式展覽與影片播放,介紹臺灣海域的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展區中設有「海洋生物互動區」,遊客可以觀察與學習各種海洋生物的習性,如海藻的生長過程、魚類的繁殖方式等。展區還設有「海洋污染與保育」的主題展板,透過圖片與文字,講述海洋污染的問題與保育措施,呼籲遊客重視海洋環境的保護。
「傳統工藝展區」則展示臺灣傳統漁業工藝的歷史與技術,包括漁具的製作過程、海藻產品的加工方法,以及傳統漁業文化的傳承。展區中特別設有「漁具製作體驗區」,遊客可以親自參與漁具的製作過程,學習傳統漁具的設計與使用方法。此外,展區還展示不同類型的漁業產品,如海藻、海藻產品的加工過程,以及海藻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案例,讓遊客瞭解海洋資源的多樣性與價值。
「創新產業展區」則聚焦於現代海洋產業的發展與創新,包括漁業的科技應用、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及海洋產業的未來展望。展區中設有「漁業科技互動區」,遊客可以透過互動螢幕瞭解現代漁業的科技應用,如自動化漁船、智能漁網等。展區還展示不同類型的漁業產品,如海藻、海藻產品的加工過程,以及海藻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案例,讓遊客瞭解海洋資源的多樣性與價值。
園區的另一個重點是DIY體驗區,這裡提供多種互動式活動,讓遊客親身體驗海洋產業的生產過程。其中,最知名的是「鱈魚香絲DIY體驗」,遊客可以親自參與鱈魚香絲的製作過程,從選擇原料到塑形、烘烤,全程親自操作。DIY體驗區設有詳細的步驟說明與導覽老師的指導,讓遊客在互動中學習海洋產業的知識。此外,展區還提供其他DIY活動,如「水晶果凍膠蠟燭DIY」、「彩繪鯉魚旗DIY」等,讓遊客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海洋產業的趣味性。
商品販售區則是園區的重要部分,這裡展示與銷售各種海洋產業產品,包括海藻、海藻產品、魚絲、魚幹、魚鬆、海鮮醬等。商品販售區的設計採用簡約風格,透過展架與展板展示產品的來源與製作過程,讓遊客在購買前能瞭解產品的背景。此外,販售區還設有「海藻產品試喫區」,遊客可以試喫不同類型的海藻產品,體驗其風味與質感。
園區的另一個特色是「海洋生態教育區」,這裡設有互動式展覽與影片播放,介紹臺灣海域的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展區中設有「海洋生物互動區」,遊客可以觀察與學習各種海洋生物的習性,如海藻的生長過程、魚類的繁殖方式等。展區還設有「海洋污染與保育」的主題展板,透過圖片與文字,講述海洋污染的問題與保育措施,呼籲遊客重視海洋環境的保護。
園區的總體設計融合了歷史與現代的元素,透過展覽、互動與體驗,讓遊客在探索中感受海洋產業的發展與創新。這裡不僅是瞭解臺灣漁業文化的重要場所,更是一個讓遊客親身體驗海洋產業的機會。無論是對歷史感興趣的遊客,還是想要體驗海洋產業的親子家庭,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