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光里˙漳水神石碑

重光裏的漳水神石碑在日月潭畔,是當地歷史與信仰的象徵。石碑形狀是傳統的石敢當,設計精巧,尺寸雖小卻具代表性。碑文內容有許多與水災、煞氣相關的符號,反映古人的防災智慧。石碑設置在西南側,與日月潭的地形和風水有關。民國24年時,為調節水勢與鎮壓水煞,將石碑安置於此。如今,它不僅是歷史見證,也成為日月潭的重要景點,展現了傳統文化與自然環境的結合。

重光裏的漳水神石碑,位於日月潭畔,是當地歷史與信仰文化的重要象徵。這座石碑不僅是傳統的鎮水符號,更與日月潭的地理形態、歷史沿革及地方信仰有著深刻的連結。從其建造背景、形制結構到碑文內容,皆反映出古代居民對自然環境的觀察與對水患的防禦需求,也展現了臺灣傳統信仰中「水神」與「鎮煞」的特殊地位。

石碑的形制為典型的碑型石敢當,其圓弧形設計與片石構造,顯示出古時對石質與形狀的精準掌握。尺寸為0.41公尺×0.16公尺×1.28公尺,體型相對小巧,卻足以成為日月潭畔的標誌性建築。其方位為西南197度,這個角度可能與日月潭的地形特徵有關,也暗示著古人對風水與地理方位的考量。石碑的安置地點位於日月潭的西南側,與日潭、中潭、月潭的地理位置相呼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水系系統。

碑文內容記載了「雷令元亨利貞破水將軍鎮煞罡三十六天崗七十二地殺」等文字,這些符號與文字結合,構成了古代對水災與煞氣的防範系統。其中「雷令元亨利貞」四字,取自《易經》的四德,象徵著自然界的順應與調和;「破水將軍」則是對水神的尊稱,暗示著這座石碑具有破除水災、鎮壓煞氣的功能。而「三十六天崗七十二地殺」的記載,則反映出古代對天界與地界神靈的敬畏,以及對水患的多重防禦策略。

從歷史背景來看,這座石碑的建造與日月潭的形成有著密切關係。根據資料記載,日月潭在光復前稱為「後窟潭」,因地勢南高北低,每逢雨季,水潭會因地形變化而形成三個水潭:日潭、中潭與月潭。這種自然現象在古代被視為一種神祕的徵兆,也促使居民在關鍵位置設置鎮水符號。民國24年(1935年),威靈宮進行擴建工程,翻修凌霄寶塔的同時,將「漳水神」石碑安置於日月潭畔,據說是為了破除由南方田溝流經聚落的「水箭」,這種水箭可能是指因地形坡度而形成的急流或水患,而石碑的設置則是為了調和水勢,避免水災的發生。

此外,月潭的弓形面朝向北方的吼門,這一點也與石碑的功能有著關聯。吼門是日月潭北側的出水口,水勢強烈,可能在古代被視為水煞的來源。因此,石碑的設置不僅是為了調節水勢,也具有鎮壓水煞的意義。這種對水勢與水煞的認知,反映出古代居民對自然環境的深刻觀察,也展現了他們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應對策略。

從文化價值的角度來看,這座石碑是重光裏歷史與信仰的見證。它不僅是鎮水符號,也與日月潭的地理形態、歷史沿革及地方信仰有著密切的關聯。日月潭的三個水潭,分別代表日、中、月,這種命名方式可能與古代的天文觀念有關,也暗示著水潭的變化與自然週期的關聯。而石碑的設置,則是為了調和這種自然週期,避免水患的發生。

在現代,這座石碑依然保有其文化價值,成為日月潭地區的重要景點。它的存在,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提醒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對傳統信仰的承續。日月潭的水勢與石碑的設置,共同構成了一種特殊的自然與人文結合的景觀,也展現了臺灣原住民與漢人文化在水患防治方面的智慧。

此外,這座石碑的建造與日月潭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聯。日月潭的水潭在古代可能被視為一種神祕的自然現象,而石碑的設置則是為了調和這種現象,使其成為一個穩定的水體。這種對自然現象的認知,也反映了古代居民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對水災的防禦需求。

在現代,這座石碑依然保有其文化價值,成為日月潭地區的重要景點。它的存在,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提醒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對傳統信仰的承續。日月潭的水勢與石碑的設置,共同構成了一種特殊的自然與人文結合的景觀,也展現了臺灣原住民與漢人文化在水患防治方面的智慧。

附近的景點
重光里˙凌霄寶塔
西衛里˙塔尖
澎湖開拓館
篤行十村
第一賓館
南海遊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