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梁碼頭的符檯位於港口入口,兩座對稱的石頭建築,與漁村景觀形成對比。這座符檯建於清代,是當地居民對海洋的祈願與敬畏的象徵,也是通梁村文化的重要記憶。結構上採用傳統石頭堆砌,兩座符檯間留有小船通過的空間,象徵對航道的守護。頂部有姜太公與觀音的雕像,展現漁業與航海的信仰。符檯的建造融合了民間信仰與儀式,至今仍是社區祭拜與文化記憶的重要象徵。
通梁碼頭的符檯位於港口入口處,兩座東西相對稱的石構建築,矗立在潮汐交錯的臨海地帶,與周遭的漁村景觀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座符檯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是當地居民對海洋的敬畏與祈願的具體體現,也成為通梁村文化記憶的重要象徵。從其建築形態到神像雕塑,皆透露出深厚的地方信仰與歷史背景,展現出臺灣傳統民間信仰與海洋文化的緊密連結。
符檯的結構設計採用傳統石構,基座以本地石材堆砌,表面經過磨琢,呈現出光滑的質感。兩座符檯以南北軸線對稱分佈,距離約十公尺,彼此間的距離剛好能容納一艘小船通過,象徵著對海洋的掌控與對航道的守護。符檯的正前方設有石製平臺,可供民眾祭拜或停留,平臺周圍散落著一些風化的石塊,可能是過去船隻停靠或漁民休息的痕跡。符檯的頂端設有兩座高約三公尺的石構塔樓,塔樓之間以石樑連接,形成類似橋樑的結構,這種設計可能源自於對「連接天地」的象徵意義,也暗示著對海洋與陸地的雙重守護。
符檯的雕塑部分最為引人注目,其頂端設有兩座神像,分別為姜太公與觀音佛祖。姜太公像以坐姿呈現,身著長袍,手持魚竿,神情安詳,周圍環繞著海浪般的紋路,象徵著對漁業的守護與對魚獲的祈求。觀音像則以立姿出現,手持柳枝,面容慈悲,周圍雕刻有波浪與魚羣的圖案,暗示著對海洋的包容與對船員的庇佑。這兩座神像的設置,反映出通梁村居民對漁業與航海的雙重信仰,也展現出臺灣民間信仰中對「魚」與「水」的特殊關注。
根據地方耆老的口述,符檯的建造與當時的航海環境有著密切關聯。在清代,通梁港是連接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重要航道,船隻來往頻繁,但海洋的危險性也讓居民對港口的安全感到擔憂。因此,村民在港口入口處建起符檯,一方面用以鎮煞氣、鎮水文,另一方面也作為對「千歲船」的防範。所謂的「千歲船」,是民間傳說中隱藏在海洋中的船隻,據說這些船隻會在風浪來臨時出沒,威脅船隻的安全。符檯的設置,被認為能阻隔這些隱形的船隻,確保港口的平安。
符檯的歷史也與通梁村的發展軌跡緊密相連。在過去,通梁港是重要的漁港,許多漁民在這裡出發,前往臺灣其他沿海地區捕魚。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通梁港的漁業功能逐漸衰退,但符檯的設置卻始終保留著。這座符檯不僅是過去漁業活動的見證,也成為通梁村文化記憶的一部分,成為居民對過去生活的回憶與對未來的祈願。
符檯的建造過程也充滿了民間信仰的元素。據說,符檯的建造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儀式與祈求,包括選定吉日、採購材料、進行祭祀等步驟。建造時,村民會在符檯的基座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並在完工後舉行祭典,祈求神明保佑港口平安。這種傳統習俗,使得符檯不僅是建築物,更成為社區共同參與的信仰象徵。
此外,符檯的雕塑設計也反映了臺灣民間信仰的特色。姜太公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漁業人物,被視為漁業的守護神,而觀音佛祖則是佛教中慈悲的象徵,這兩者的結合,顯示出臺灣民間信仰中對不同宗教元素的融合。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符檯的雕塑上,也反映在通梁村居民的信仰實踐中,他們在信仰上既尊重傳統的民間信仰,也接受佛教的教義。
在現代社會,符檯的意義也有所延伸。雖然通梁港的漁業功能已不復存在,但符檯仍然被視為通梁村的象徵,成為當地居民對過去生活的回憶與對未來的祈願。每年的節日或特殊場合,村民仍會在符檯前進行祭拜,祈求神明保佑社區平安。這種傳統習俗,使得符檯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成為現代社會中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
總體而言,通梁碼頭的符檯是一處具有深厚歷史與文化意義的建築,它不僅是對海洋的敬畏與祈願的體現,也成為通梁村文化記憶的重要象徵。從其建築形態到神像雕塑,皆透露出臺灣傳統民間信仰與海洋文化的緊密連結,也展現出臺灣民間信仰中對「魚」與「水」的特殊關注。這座符檯,不僅是過去漁業活動的見證,也成為現代社會中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