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羅石滬&魚灶

紅羅村在澎湖縣湖西鄉,擁有獨特的漁業文化,特別是以石滬和魚竈為代表的傳統設施。這些設施利用潮汐捕魚,節省人力又保護生態,展現澎湖漁民的智慧。雖然漁業逐漸沒落,但這些遺產仍被保存下來,成為文化資產。紅羅村透過社區努力,讓年輕一代重新認識這段歷史,並在當代社會中找到新的價值與定位。

紅羅村位於澎湖縣湖西鄉中央,東接湖西村,北鄰青螺村,西壤西溪村,南隔林投村。這座村落自古便因潮汐與海浪的自然作用,孕育出獨特的漁業文化,而紅羅石滬與魚竈作為其核心遺產,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活歷史。紅羅村的地理環境與漁業傳統,使其成為臺灣海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石滬與魚竈的建造與運用,更是島民智慧的具體體現。

紅羅石滬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清代,當時澎湖的漁民為了利用潮汐的自然力捕魚,開始建造石滬。石滬的結構以巨石堆砌而成,通常建於潮間帶,利用海水的漲潮與退潮,使魚類在石滬中聚集,待潮水退去後,再用網具捕獲。這種漁法不僅節省人力,也降低對海洋資源的破壞,是傳統漁業智慧的體現。紅羅村的石滬多數為人工建造,其形狀與規模因地形與潮汐條件而異,有的呈長方形,有的則為不規則形狀,但共同點是皆以巨石堆砌,並在其中設置排水孔,以利潮水流通。

魚竈則是與石滬相輔相成的另一項漁業設施。魚竈通常建於石滬附近,利用潮汐的自然力,使魚類聚集在石滬中,待潮水退去後,再將魚類移入魚竈中蒸煮。魚竈的結構多為圓形或方形,內部以石塊或陶罐堆砌,並設有進水與排水系統,使魚類在蒸煮過程中保持濕潤,避免魚肉乾燥。魚竈的建造與運用,使澎湖的漁民能在不動員大量人力的情況下,完成魚類的捕獲與加工,是傳統漁業中極具效率的技術。

紅羅村的石滬與魚竈,不僅是漁業的工具,更成為社區的象徵。在過去,石滬與魚竈的建造與運用,是紅羅村村民共同參與的活動,每一座石滬的建造都需全村協力,將巨石運至現場,並以手工方式堆砌。魚竈的建造則需考慮潮汐的變化,確保魚類能被正確地引導至魚竈中。這些活動不僅鍛煉村民的體力,也增強社區的凝聚力。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紅羅村的漁業逐漸式微,石滬與魚竈的功能也逐漸消失。然而,這些遺產仍然保留在紅羅村的鄉土中,成為後代學子瞭解歷史的重要資源。如今,紅羅村的石滬與魚竈被視為文化資產,並受到政府與民間的保護與修復。例如,紅羅社區發展協會便積極推動石滬與魚竈的保存與活化,並結合教育與文化活動,讓年輕一代重新認識這些歷史遺產。

紅羅石滬與魚竈的建造與運用,體現了澎湖漁民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與尊重。他們利用潮汐的自然力,創造出高效的漁業系統,並在過程中發展出獨特的技術與文化。這些遺產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成為紅羅村村民與外界連結的橋樑。透過對石滬與魚竈的保護與活化,紅羅村不僅能保留其歷史文化,也能在當代社會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價值。

紅羅村的石滬與魚竈,是澎湖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臺灣文化遺產中極具代表性的項目。它們不僅是過去漁業的見證,更成為現代社會中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活歷史。透過對這些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紅羅村不僅能保留其歷史文化,也能在當代社會中,找到新的生命與價值。

附近的景點
龍門濱海園區
龍門南崁閉鎖陣地
南寮古厝群
菓葉觀日樓
龍門村˙石塔
北寮遊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