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寮三十人公廟位於澎湖後寮鄉,建於17世紀,紀念1622年荷蘭軍入侵時,36位虎井嶼居民英勇抵抗卻壯烈犧牲的事蹟。雖然學者認為這些人可能是荷蘭船員,但廟宇仍成為當地信仰中心。廟內供奉「三十位公」,象徵守護海疆的神祇,建築風格簡約莊重。廟前潮間帶生態豐富,還有藝術創作如「嗨鼠」雕塑與「澎湃有青」地磚,增添文化深度。周圍還有威靈宮的石敢當,具歷史價值。後寮三十人公廟融合歷史、藝術與自然,是澎湖重要的文化景點。
後寮三十人公廟位於澎湖縣的後寮鄉,是當地一個具有深厚歷史背景與文化意涵的廟宇,其歷史可追溯至17世紀,與澎湖海域的歷史事件 closely 相關。廟內碑文記載,1622年時荷蘭軍艦入侵媽宮(現為馬公市),虎井嶼的36位居民為了抵抗外敵,駕著小船前來迎戰,最終因寡不敵眾而全數陣亡。這段歷史成為後寮三十人公廟建立的起因,村民在兩處海邊發現這36位居民的遺骸,便就地埋葬,並逐步興建「南埔廟」以祭祀這羣英勇的亡魂,因此得名「三十人公廟」。雖然廟內碑文記載的36位居民為虎井嶼居民,但學者根據《巴達維亞日記》的記載,認為這36位可能實際是荷蘭船員,而非本土居民,這段歷史的真實性與細節仍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廟宇的建立與祭祀傳統卻深植於後寮鄉民的心中。
廟宇的建築風格與結構反映了澎湖地區的傳統廟宇特色,其主體建築為一座規模不大的廟宇,2017年信眾出資重建後,現今的外觀呈現出簡約而莊重的風格。廟內的主神位供奉著「三十位公」,這位神明被視為守護後寮海域的神祇,其形象通常以青瓷風格的雕塑呈現,頭戴冠帽,身著長袍,手持劍與盾,象徵對敵人與自然災害的防禦。廟內的空間設計也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例如廟前的潮間帶與周圍的自然景觀,以及廟內所設置的藝術創作,如洪易的「嗨鼠」雕塑與黃柏維的「澎湃有青」地磚,這些元素不僅增添了廟宇的文化深度,也成為吸引遊客的重點景點。
廟宇周圍的自然景觀與人文設施,更是後寮鄉的重要特色。廟前的潮間帶在退潮時,會露出大片的岩石與沙地,是當地居民與遊客挖掘厚殼蚌的熱門地點。這片潮間帶的生態環境豐富,除了厚殼蚌外,還能觀察到各種海洋生物,如小型魚類、海藻與珊瑚,是澎湖海域生態的縮影。此外,廟旁設有自行車步道,遊客可以沿著步道緩步行走,沿途欣賞海景,同時也能近距離觀察廟宇的建築與周圍的自然景觀。這條步道的設置,不僅方便遊客在溫暖的季節進行戶外活動,也讓後寮的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得以結合,成為一個兼具教育與休閒功能的空間。
在廟宇的周圍,設有幾件具有藝術價值與文化意涵的雕塑與地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由藝術家洪易創作的「嗨鼠」雕塑。這件雕塑的設計靈感來源於海豚的臺語發音,「海鼠」或「海豬」,因此雕塑的外型將海豚與老鼠的元素結合,呈現出青花瓷風格的造型。雕塑的耳部鑄有「嗨」與「鼠」兩個字,象徵著對澎湖的熱愛與對自然的尊重。雕塑的表面則描繪了澎湖的特色景點、動植物與古蹟,例如風車、石滬、天人菊等,讓遊客在欣賞雕塑的同時,也能瞭解澎湖的自然與文化特色。此外,雕塑的底座上還設有「澎湃有青」的圓形地磚,這是由藝術家黃柏維創作,結合天人菊、仙人掌與石滬等元素,象徵澎湖的生態與文化。這些藝術創作不僅增添了廟宇的美感,也成為後寮鄉的重要文化標誌。
除了廟宇本身與周圍的自然景觀,後寮的另一個值得造訪的景點是威靈宮廟埕的石敢當。石敢當是傳統民間信仰中用來鎮邪祟的建築,通常設置在村落的入口處或重要的交通要道上。後寮的石敢當設於威靈宮廟埕,據說在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後寮與通樑之間的「風坑口」一帶,山裡的妖怪鬼魅四處作祟,因此在1842年,威靈宮奉祀的保生大帝指示設立這座石敢當,並在上面刻上「魑魅魍魎」四字,以鎮壓邪祟。這座石敢當是澎湖少見有刻劃年代的石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也是後寮鄉民對自然與神明敬畏的體現。
後寮三十人公廟不僅是澎湖地區的歷史遺產,也是當地文化與自然景觀的結合體。廟宇的歷史背景、建築風格、周圍的自然景觀與藝術創作,共同構成了後寮獨特的風貌。這座廟宇的建立與發展,反映了澎湖居民對歷史的記憶與對自然的尊重,也成為後寮鄉的重要文化標誌。無論是想了解澎湖的歷史,還是想欣賞藝術創作與自然景觀,後寮三十人公廟都是一個值得造訪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