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貝石滬文化館在澎湖白沙鄉,是澎湖第一個民間文化館,以石滬文化為主題,結合環境教育。館內有豐富的展覽,包括石滬結構模型、漁具與生態影片,還設有互動學習區,讓遊客體驗傳統漁業智慧。館外有裝置藝術與潮間帶生態區,展示石滬與自然的關係。文化館也舉辦工作坊與課程,結合社區與學校,推動石滬技術的傳承與環境教育,讓這項傳統技術在現代重新被看見與珍惜。
吉貝石滬文化館位於澎湖縣白沙鄉吉貝村,是澎湖第一個民間文化館,也是一座以石滬文化為主軸的環境教育場所。這座文化館自2003年成立以來,不僅展現了吉貝嶼的傳統漁業智慧,也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自然與人文的重要橋樑。其所在位置鄰近吉貝遊客服務中心,周圍環境充份體現了石滬與潮間帶生態的關係,為遊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文化館的空間設計融合了靜態展示與動態互動,展覽內容涵蓋石滬的歷史、結構、漁法與生態價值。館內主要展示區以30平方公尺的空間為主軸,展出了巡滬人模型、石滬漁權石碑拓印、石滬結構的油畫與沙畫、石滬漁具、魚類燈箱、石滬漁業短片等。這些展品不僅呈現石滬的物理構造,也透過歷史文獻與視聽媒體,說明石滬如何運用潮汐與珊瑚礁的自然條件,形成生態永續的捕魚系統。例如,展區內的油畫與沙畫詳細描繪了石滬的「滬房」與「伸腳」結構,說明其如何利用魚類的遊動慣性,使魚羣進而退不出去,形成天然的捕魚陷阱。此外,展區還設有互動式學習單與討論區,鼓勵遊客思考石滬與海洋生態的關係,以及傳統漁業智慧對現代環境教育的啟發。
文化館外的環境設計也相當用心,展區旁邊的海堤上設有「石滬意象」的裝置藝術,以抽象的造型引導遊客步入潮間帶的石滬羣中。這座裝置藝術不僅是對石滬文化的象徵性表達,也提醒遊客石滬的存在與維護需要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而文化館附近的潮間帶,則是真實的石滬生態場域,遊客可以觀察到石滬在潮汐作用下的變化,並透過導覽員的說明,瞭解石滬如何依循潮汐節奏,形成「漲潮進魚、退潮困魚」的生態循環。這種自然與人工的結合,使得吉貝石滬不僅是漁業工具,更成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文化館的教育功能在於透過環境教育課程,讓遊客深入理解石滬的生態價值與文化意義。例如,課程中會結合潮汐變化,帶領學員觀察石滬周邊的海流與生物種類,並透過簡易量測工具,分析石滬生態的穩定性。此外,課程也會探討石滬的社會組織,例如漁民如何透過抽籤方式輪值巡滬,以及這種合作模式如何維繫社區關係。這些活動不僅讓學員認識石滬的技術原理,也讓他們思考傳統漁業智慧對現代環境保護的啟發。文化館更與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合作,邀請當地石滬主參與課程設計,讓課程內容更具在地性與實用性。
文化館的設立背後,是對石滬文化保存與傳承的深切關注。石滬作為澎湖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漁業技術,其建造過程需要大量人力協作,並依循自然條件進行維護。文化館透過展覽與教育活動,不僅記錄石滬的歷史與技術,也讓當代人重視這項技術的價值。例如,展區內的石滬漁權石碑拓印,便記錄了過去石滬的使用權與管理方式,而這些歷史資料也成為研究傳統漁業社會的重要依據。此外,文化館也積極推動社區參與,例如鼓勵年輕世代學習石滬建造技術,或透過戶外導覽活動,讓遊客親身體驗石滬的建造過程。
吉貝石滬文化館的空間設計與展覽內容,強調了石滬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例如,展區內的石滬結構展示,便以圖表與模型說明石滬如何利用珊瑚礁與石塊堆砌,形成防波堤,同時為魚類提供庇護所。這種設計不僅符合生態原則,也展現了漁民對自然環境的尊重。此外,文化館的展區還設有關於石滬生態的互動展板,例如說明石滬如何吸引魚羣進入,以及退潮後魚類如何在石滬中生存。這些資訊讓遊客瞭解石滬的生態功能,並認識其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
文化館的教育活動也注重與社區的連結。例如,文化館會定期舉辦石滬建造工作坊,邀請當地漁民指導遊客如何使用石塊與珊瑚礁堆砌石滬。這不僅讓遊客親身體驗傳統漁業技術,也讓他們瞭解石滬建造的困難與技巧。此外,文化館也會與學校合作,舉辦石滬主題的科學課程,讓學生透過實地觀察與測量,學習潮汐與生態的關係。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遊客對石滬的認識,也讓石滬文化在當代社會中重新獲得關注。
總體而言,吉貝石滬文化館的空間設計與展覽內容,充分體現了石滬的文化價值與生態意義。從館內的靜態展示到外邊的潮間帶生態,從傳統漁業技術到現代環境教育,文化館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更是當代人與自然環境溝通的橋樑。透過這座文化館,遊客可以深入瞭解石滬的過去與現在,並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重視與保護這項傳統技術。吉貝石滬文化館的設立,不僅保存了澎湖的漁業智慧,也為環境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