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善嶼位於澎湖湖西鄉,因壯觀的玄武岩柱狀結構,被稱為「東海水晶宮」。滿潮時分為大、小雞善嶼,退潮則連成一片礫石灘。這裡地質特殊,有海蝕洞、海蝕溝,還有像管風琴般的岩柱,是台灣少見的地質奇觀。島上生態豐富,有許多稀有鳥類與植物,而且歷史遺跡如燈塔、測量點也讓這裡更具文化價值。雞善嶼是自然與人文結合的寶藏,也是澎湖東海的重要景點。
雞善嶼位於臺灣澎湖縣湖西鄉北寮村東北約三公里處,是澎湖羣島中具有代表性地質景觀的島嶼,因擁有密集排列、宛如管風琴般壯觀的柱狀玄武岩,被譽為「東海水晶宮」。這座島嶼在滿潮時實際由大雞善嶼與小雞善嶼組成,退潮時兩島相連,形成獨特的礫石灘。其地質、生態與歷史背景,使其成為澎湖東海觀光的重要景點,也是自然與人文結合的生態寶藏。
雞善嶼的玄武岩景觀是其最顯著的特徵。這座島嶼的巖層屬於古近紀時期的玄武岩,因火山活動形成的柱狀節理,呈現出規則的六邊形紋理,與周圍海蝕平臺、海蝕柱等景觀相映成趣。這些玄武岩柱狀結構,因長期受到海水侵蝕與風化作用,逐漸形成不同高度、長度與角度的立體景觀,宛如自然雕琢的藝術品。其中,大雞善嶼的東、南、西三面,皆可見到海蝕洞與海蝕溝的痕跡,顯示出島嶼與海水互動的歷史。而小雞善嶼則因岩石垂直分佈,形成類似管風琴的琴管排列,使整座島嶼的景觀更具視覺震撼力。這類地質景觀在臺灣的海岸線上相當罕見,也是臺灣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作為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的範圍之一,雞善嶼的生態環境受到嚴格保護。島上棲息著多種稀有鳥類,包括黑麪鷺、白腹鷺、黑頭鷺、白腹海鷗等,這些鳥類在春夏兩季會來此繁殖,形成豐富的鳥類生態系。此外,島上亦有少量的生態系統,如石蓯蓉(黃花磯松)等植物,這些植物適應了島嶼的特殊環境,與周圍的海蝕平臺、巖壁等景觀共同構成完整的生態鏈。由於雞善嶼的自然環境未受人類開發幹擾,其生態系統保持原貌,成為觀測臺灣東海生態的重要基地。
雞善嶼的歷史背景也值得關注。島上曾設有燈塔,建於1913年,塔身為磚造八角形結構,燈高42公尺,外表漆成黑白相間的直條紋。二次大戰期間,該燈塔曾遭盟軍飛機炸毀,光復後於1953年修復發光,成為澎湖羣島的重要導航設施。然而,因燈塔無人看守,現今已隸屬於漁翁島燈塔管轄。此外,雞善嶼亦有豐富的三角點與測量點,例如1943年設立的陸軍三等三角點補點,座標為114°49′29″E、26°14′33″N,這座測量點保存完好,是臺灣測量史的重要遺產。這些歷史遺跡與自然景觀的結合,使雞善嶼成為兼具自然與人文價值的景點。
雞善嶼的周邊環境也值得探訪。與其距離相近的查母嶼與查埔嶼,雖然未列入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但因出產紫菜,具有漁業權登記,因此在採收季節需依規定登島。查母嶼位於澎湖湖西鄉龍門村裡正角東南方約4.5公里處,是澎湖羣島的極東點,島上建有燈塔,為戰後修復的歷史遺跡。查埔嶼則位於龍門村裡正角東方約5公里處,因西側有突出的海蝕柱,與南側的查母嶼相對,故取名為「查埔嶼」。這些島嶼與雞善嶼共同構成澎湖東海的生態與地質景觀,形成一個完整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羣。
雞善嶼的旅遊價值不僅在於其獨特的地質景觀與生態環境,更在於其歷史與文化背景。作為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的一部分,雞善嶼的保護與研究,對臺灣的自然資源管理與生態保育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雞善嶼的景觀與歷史遺跡,也吸引許多學者、遊客與攝影愛好者前來探訪,使其成為澎湖東海觀光的重要據點。然而,因雞善嶼為自然保留區,未經許可不得擅自登島,因此遊客需遵循相關規定,以保護這座寶貴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總體而言,雞善嶼是一座結合地質、生態與歷史的寶藏島嶼,其壯觀的玄武岩景觀、豐富的鳥類生態與歷史遺跡,使其成為澎湖東海不可錯過的景點。無論是從地質學的角度觀察臺灣的火山活動,還是從生態學的角度探訪稀有鳥類,亦或從歷史的角度瞭解澎湖的燈塔與測量點,雞善嶼都提供了獨特的觀賞與研究價值。在保護與開發之間,雞善嶼的景觀與生態,正以它獨特的方式,述說著澎湖羣島的自然與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