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螺溼地

青螺濕地位於澎湖湖西鄉,是臺灣重要的濕地生態寶藏,擁有砂嘴、紅樹林、魚塭、潮間帶等多樣地形與生態。這裡不僅有豐富的自然景觀,還有清代石敢當與古厝等文化遺址,展現澎湖的歷史與傳統。紅樹林復育區已成功種植四種紅樹林,形成穩定生態,吸引多種生物棲息。魚塭與潮間帶則見證澎湖漁業歷史,退潮時成為鳥類與潮間帶生物的覓食場所。青螺濕地融合自然與人文,是生態保育與觀光教育的重要資源。

青螺濕地位於澎湖本島湖西鄉北岸,是臺灣重要的濕地生態寶藏,其地理形態與自然環境融合了海陸交界處的多樣地形與生物羣落,形成獨特的生態景觀。濕地周邊地形包括砂嘴、玄武岩熔岩、海蝕地形、海岸造林區、文化遺址等,而水體則涵蓋紅樹林、魚塭、潮間帶等多樣濕地類型,成為澎湖生態系的縮影。以下將針對青螺濕地的重點地點,從自然景觀、生態特色與人文歷史三方面進行介紹。

首先,青螺濕地的陸域部分以砂嘴地形為主,其砂嘴是由虎頭山的泥沙經長期淤積形成的,延伸至青螺虎頭山,形成澎湖最大的鉤形砂嘴。砂嘴地形不僅是觀光客賞景的熱門地點,也具有重要的地質價值。砂嘴上分佈著玄武岩熔岩與海蝕地形,這些巖層與海蝕形成的巖柱、巖洞,展現了澎湖火山地形的歷史與自然演化過程。此外,砂嘴周圍的海岸造林區,種植了多種耐鹽植物,如紅樹林與防風樹,形成生態廊道,為鳥類與潮間帶生物提供棲息環境。文化遺址方面,青螺濕地附近有「陽明妙塔」石敢當與古厝,這座石敢當是民間信仰中防禦邪靈的建築,其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是澎湖傳統文化的重要見證。

接下來是濕地的水陸混合區,此區以紅樹林復育區為主,現已復育四種紅樹林,包括海茄苳、白骨壤、秋茄、桐葉樹,其種子或胎生苗隨海水流動定根生長,形成穩定的紅樹林生態系統。紅樹林的擴張不僅改善了濕地的水體環境,也為周邊生物提供棲息地。例如,招潮蟹、魚類、蝶類與鳥類等生物種數逐漸增加,形成完整的生態鏈。此外,魚塭棲地是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1995年大永水產公司放棄魚塭後,魚塭土壤因海水侵入而退化,但部分魚塭仍作為鳥類停棲地,且退潮時成為潮間帶生物的覓食場所。魚塭周圍的潮間帶,因海水潮汐作用,形成多樣的微生境,吸引候鳥與潮間帶生物聚集。

濕地的海域部分則以紅羅灣潮間帶區為特色,該區面積約30公頃,是紅羅與西溪兩地居民撿拾螺貝的主要場所。紅羅灣潮間帶的地形由防坡堤與消波塊構成,雖然阻隔了視線,但潮間帶的潮汐變化仍提供豐富的生態資源。潮間帶的沙洲、礁石與泥質海岸,為魚類、甲殼類與軟體動物提供棲息地,而退潮時的潮間帶更是鳥類覓食與休息的場所。此外,紅羅灣潮間帶的「海中石塔」石敢當,是濕地的代表性地標,其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是澎湖傳統信仰與地質結構的結合體。

青螺濕地的紅樹林復育區是其生態核心,目前復育的四種紅樹林,包括海茄苳、白骨壤、秋茄與桐葉樹,其生長狀況良好,林區逐年擴張。紅樹林的根系可吸收海水中的鹽分,並在潮汐作用下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紅樹林的擴張不僅改善了濕地的水質環境,也為周邊生物提供棲息地。例如,紅樹林的根系與枝葉為招潮蟹提供掩蔽處,而紅樹林的樹葉與枝幹則為蝶類與鳥類提供食物來源。此外,紅樹林的擴張也使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增加,吸引更多鳥類與潮間帶生物在此棲息。

青螺濕的魚塭棲地與潮間帶生態系統,是澎湖漁業歷史的重要見證。雖然魚塭因海水侵入而退化,但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曾是澎湖漁民的重要生計來源。魚塭周圍的潮間帶,因潮汐作用形成多樣的微生境,吸引候鳥與潮間帶生物聚集。例如,紅羅灣潮間帶的潮汐變化,使魚類與甲殼類在退潮時集中於魚塭周邊,成為鳥類覓食的場所。此外,潮間帶的砂質與泥質地形,為軟體動物與底棲生物提供棲息地,形成完整的生態鏈。

青螺濕地的生態價值不僅在於紅樹林與潮間帶的多樣性,也體現在其文化與歷史價值。例如,「陽明妙塔」石敢當與古厝,是澎湖傳統信仰與地質結構的結合體,展現了澎湖的歷史與文化。此外,砂嘴地形與玄武岩熔岩的分佈,則是澎湖火山地形的見證,展現了澎湖的自然演化過程。青螺濕地的生態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濕地保育地,也是觀光與生態教育的重要資源。

總體而言,青螺濕地的重點地點包括砂嘴、紅樹林復育區、魚塭棲地、紅羅灣潮間帶區與文化遺址,這些地點共同構成澎湖濕地的生態與文化景觀。濕地的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互動,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生態寶藏,也是觀光與生態教育的重要資源。青螺濕地的生態與文化價值,值得更多人關注與保育。

附近的景點
青螺村˙陽明妙塔
白坑村˙石塔
沙港村˙大尾尖頂塔
沙港村˙花後塔
北寮遊憩區
南寮古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