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瑛公園位於花蓮縣鳳林鎮,緊鄰箭瑛大橋與縣道193線,是鳳林重要的休閒與文化景點。公園因1966年張箭與鄧玉瑛老師為救學生不幸溺亡的感人故事而設立,園內有銅像、紀念牌與涼亭,結合自然與歷史,呼應教育精神。公園設計融合生態與人文,種植油桐樹等植物,並與箭瑛大橋、桐花大道等景點連結,成為鳳林觀光與生態教育的重要空間。
箭瑛公園位在花蓮縣鳳林鎮山興裏與大榮裏交界處,位於箭瑛大橋東側橋頭旁的小山丘上,與縣道193線(花蓮縣道)緊鄰。這座公園不僅是鳳林地區重要的休閒景點,更因與「張箭」與「鄧玉瑛」老師的感動故事連結,成為一座具有深厚文化意涵的公共空間。園內以銅像、紀念牌、涼亭與自然景觀為主軸,結合歷史記憶與當下生態,形成獨特的空間氛圍。
公園的歷史背景源自1966年夏天,當時花蓮溪上唯一的便橋因颱風遭洪水摧毀,山興國小的教師與校長陳國義為確保學生能如期到校,冒著險沿著溪流渡河。然而,因洪水急漲與土砂流的影響,陳國義與教師張箭、鄧玉瑛、林寶炫等人不幸溺亡。這段歷史被視為臺灣教育精神的象徵,也讓張箭與鄧玉瑛老師的犧牲成為一代人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1985年,這座橋被重新命名為「箭瑛橋」,以紀念這兩位老師,而公園的設立則是為了讓民眾在緩衝的自然環境中,緬懷這段歷史,同時也成為鳳林地區的觀光與休閒據點。
公園的設計巧妙融入自然與人文元素。園內中央矗立著兩座銅像,分別為張箭與鄧玉瑛老師,他們的姿態以靜態表現,身著當時的教師服裝,臉部表情因歷史記載而略作神經質的描繪,呼應他們在危急時刻的決心。銅像周圍設有簡潔的步道,讓遊客可緩步繞行,遠觀兩位老師的雕像,也方便在陽光下進行拍照。銅像後方設有紀念牌,以中英文書寫事件經過,並標註「1966年颱風當日,陳國義校長與張箭、鄧玉瑛、林寶炫四位教師渡河送課,因洪水與土砂流不幸溺亡」的關鍵信息,讓來訪者能更深入理解這段歷史。
公園的另一個特色是設有涼亭與休息椅,為遊客提供休憩空間。涼亭的設計採用傳統木構造,與周圍自然景觀相呼應,讓人感受到歷史與當下的連結。休息椅則以簡約風格佈置,方便民眾在樹蔭下稍作停留。園內的植物種植也具有象徵意義,例如沿著步道兩側種植的油桐樹,每年春季會開出大量白色花朵,形成如雪般的景觀,與「桐花大道」的名稱呼應。這不僅是鳳林地區的生態景觀,也成為公園的特色亮點。
公園的自然環境也因地理位置而具備獨特的景觀。由於位於橋頭旁的丘陵地,園內地形起伏適中,結合溪流與山坡的自然地形,形成微地形的景觀。園內的土壤與氣候條件適合多種植物生長,除了油桐樹外,還有其他本土樹木與花卉,形成多樣化的生態景觀。這使得公園不僅是紀念空間,也成為鳳林地區生態教育的場域。
與箭瑛大橋的關係,使公園的歷史與現代交通連結更緊密。新舊兩座橋的對比,也讓公園成為鳳林地區歷史與現代的轉換點。舊橋因颱風損壞後,經過修復與重建,成為鳳林地區的重要交通動線,而新橋的建設則讓交通更安全與便捷。公園的位置正好位於舊橋與新橋之間,成為觀賞兩座橋的視點。遊客可從公園的高點俯瞰橋樑,並觀察兩座橋的樣貌與歷史變遷,形成對歷史與現代的深刻體會。
此外,公園的周邊環境也與鳳林的自然景觀連結。縣道193線是花蓮縣的重要觀光道路,沿線經過鳳林鎮,而公園位於該道路旁,成為沿線觀光者的休憩點。這使得公園成為鳳林地區觀光路線的一部分,吸引許多來自臺灣各地的旅客造訪。同時,公園的自然景觀也與鳳林的其他景點如「桐花步道」、「櫻花步道」、「水母大道」等形成連動,成為鳳林地區生態與文化旅遊的重點據點。
在文化意義上,箭瑛公園不僅是對歷史事件的紀念,也成為鳳林地區教育精神的象徵。張箭與鄧玉瑛老師的犧牲,體現了教育者對學生的責任與奉獻,而公園的設立則讓這段歷史以具體的空間形式存在,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這段歷史。此外,公園的設計也展現了鳳林地區對教育與文化價值的重視,成為社區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總體而言,箭瑛公園是一個融合歷史記憶、自然景觀與文化價值的公共空間。它不僅是對張箭與鄧玉瑛老師的紀念,也成為鳳林地區的重要觀光與休閒據點。園內的銅像、紀念牌、涼亭與自然景觀,共同構成一個具有教育意義與美感的空間,讓來訪者在緩步行走中,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當下的美好。這座公園的設立,不僅讓鳳林地區的歷史與文化更加活絡,也為當地居民與遊客提供一個值得停留與感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