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鶴考古遺址位於花蓮瑞穗,是台灣重要的國定考古遺址,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遺址中最特別的是掃叭石柱群,共有七根石柱,可能用於祭祀活動,顯示當時原住民的宗教與社會組織。另外,遺址出土了許多石器、陶器與骨器,顯示當時居民的生活方式與技術。遺址周圍的自然環境也對研究當時的生態與人類活動有幫助,對台灣原住民文化與史前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Satokoay(舞鶴)考古遺址位於臺灣花蓮縣瑞穗鄉,為中華民國文化資產中重要的考古遺址,於2019年被公告為國定考古遺址。該遺址在1988年曾被指定為三級古蹟,2016年重新公告為國定考古遺址,其歷史背景與考古發現對臺灣原住民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以下將針對該遺址的核心地點與考古發現進行介紹。
首先,舞鶴遺址的重點地點之一為「掃叭石柱羣」。這組石柱位於遺址中央,共有七根石柱,高度約1.5至2公尺,直徑約0.5至0.8公尺,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紋理,疑似為人工雕刻或堆砌而成。這些石柱的排列方式呈弧形,周圍散落著碎石與碎陶片,顯示其可能與祭祀或祈福活動有關。根據考古研究,掃叭石柱羣的建造年代約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間,屬於卑南文化時期。這組石柱的出現,反映了當時原住民社會的宗教信仰與社會組織,可能用於祈求風調雨順、驅邪避災,或作為部落的象徵性建築。此外,石柱的建造過程也顯示當時居民具有一定的建築技巧與羣體合作能力。
其次,遺址的考古發掘區主要集中在遺址東側與南側,發現了多層文化層,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等遺物。這些遺物的分佈與保存狀況,為研究當時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與社會結構提供了重要證據。例如,在遺址東側的挖掘區,發現了大量石斧、石 hoe( hoe 是一種農具,用於翻土耕作)與石刀,顯示當時居民以石器作為主要的生產工具,從事農耕與狩獵活動。這些石器的形狀與製造技術,反映了當時的技術水平與社會分工。
此外,在遺址南側的挖掘區,發現了多件陶器碎片,包括陶罐、陶碗與陶片,其紋飾多為簡單的線條或點狀紋,與卑南文化時期的陶器風格相類。這些陶器的形狀與製造技術,顯示當時居民具有一定的陶藝技巧,可能用於儲存食物、飲用水或作為禮品。陶器的碎片分佈於不同層次,顯示當時的垃圾堆積習慣,以及陶器的使用與丟棄方式。
除了石器與陶器,遺址中還發現了多件骨器與獸牙,這些物品可能用於製作工具、儀器或作為飾品。例如,一些骨器被加工成尖端,可能用於狩獵或刺殺,而獸牙則可能用於飾品或宗教儀式中。這些發現表明,當時的居民不僅注重實用性,也對美觀與象徵意義有著一定追求。
此外,遺址周圍的自然環境也對考古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舞鶴遺址位於花蓮海岸的內陸地區,周圍地形為丘陵與平原交界,河流流經該地區,提供了水源與農耕條件。考古研究顯示,當時的居民可能依循河流分佈,建立聚落,並利用周圍的資源,如魚類、野果與野生動物。遺址附近的植被與土壤樣本分析,也提供了當時的生態環境資訊,有助於重建當時的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在文化意義方面,舞鶴遺址的發現對臺灣原住民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該遺址的石柱羣與陶器碎片,與卑南文化時期的其他遺址(如卑南遺址、圓山遺址)有著相似的特徵,顯示當時原住民社會的交流與文化傳承。此外,遺址中發現的石器與陶器,也反映了當時的技術水平與社會組織,可能用於農耕、狩獵、宗教儀式等活動。這些發現不僅對臺灣史前史的研究有重要貢獻,也對原住民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實證依據。
總體而言,Satokoay(舞鶴)考古遺址的重點地點包括掃叭石柱羣、考古發掘區的石器與陶器遺物,以及周圍的自然環境。這些地點與發現,不僅展示了當時原住民的生產活動與生活習慣,也反映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社會組織。該遺址的考古研究,為臺灣原住民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證據,也對臺灣史前史的重建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