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隆宮

東隆宮在屏東東港,是全台最大溫府千歲廟,有三百多年歷史。這裡有壯麗的山川牌樓、精緻的主殿與百年王船,展現東港的信仰與文化。主殿內供奉溫府千歲,還有許多神明與王船,象徵東港的歷史與精神。此外,一口戰時未毀的銅鐘與王船巡遊祭典,更凸顯東隆宮的文化價值與宗教意義。東隆宮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東港人記憶與傳統的象徵。

東隆宮位於臺灣屏東縣東港鎮東隆街21-1號,是東港地區最具代表性的信仰中心,也是全臺規模最大的溫府千歲廟。這座廟宇不僅具有三百多年歷史,更以恢弘的建築規模、深厚的宗教文化以及獨特的民俗活動聞名。從其雄偉的牌樓到主殿的奉祀神明,從百年王船到神祕的銅鐘,每個角落都蘊含著東港人的信仰與記憶。以下便從重點地點出發,深入探討東隆宮的歷史、建築與文化內涵。

首先,東隆宮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當屬「山川牌樓」。這座牌樓以黃金箔層疊裝飾,整體高約五層樓,寬約三十公尺,三門八柱的設計,展現出極其華麗的建築風格。牌樓的正面分為三坎,歇山重簷式的屋頂中間略高於兩側,頂棚則有木雕藻井與斗拱網目等精緻裝飾。這座牌樓不僅是東隆宮的門面,更象徵著東港的地理與文化象徵——「東」代表東港,「川」則代表東港的水系與交通要道。牌樓在1995年仿明清牌坊形式興建,耗資8000多萬元,由十方善信捐獻完成,其金碧輝煌的外觀在湛藍的天空下,形成「旭日東昇照金璧、夕陽西下映輝煌」的壯麗景象,成為東港最耀眼的標誌。

接下來是東隆宮的主殿部分。主殿為三層樓建築,1樓主要奉祀溫府千歲、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境主神尊、馬將軍、水僊尊王以及王船。主祀的溫府千歲,名鴻,字德修,東港人暱稱為「王爺公」,據傳在唐太宗時期因救駕有功,被賜進士出身,後在平定賊寇叛亂後冊封為王爺。溫王爺在太平盛世時奉旨巡行天下,不料與其他36位救駕有功的進士一同遇海難身亡,被貞觀皇帝追封為「代天巡狩」。因此,溫府千歲不僅是東港的信仰中心,更是東港人精神的象徵。主殿的建築風格採用閩南式,屋頂為歇山式,並有精緻的木雕與彩繪,展現出傳統廟宇的莊嚴與美感。

主殿側邊的護龍處懸掛著1927年(昭和2年)的銅鐘。這口銅鐘在二戰時期因日本資源匱乏,被徵收用於戰爭,但經過多次熔解後竟完好如初,被認為是神蹟。這口銅鐘不僅是東隆宮的歷史見證,也象徵著東港人對溫王爺的信仰與敬仰。銅鐘的現存與沿用,更展現出東隆宮與東港人之間深厚的情感連結。

除了主殿,東隆宮的2樓與3樓也各有其特色。2樓為倉頡、孔子、孟子、各地觀禮神尊以及2艘百年小王船。倉頡作為制字先師,其造像有6隻3對眼睛,是少見的特殊設計,象徵著智慧與創造力。而那兩艘百年小王船,則是東隆宮與東港七角頭廟共同奉祀的象徵,代表著東港的海運歷史與信仰傳統。3樓則奉祀玉皇上帝、南北斗星君、太上老君、魚籃觀音、太歲星君以及光明聽溫王爺,展現出東隆宮對多元宗教的包容與尊重。

東隆宮的王船則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資產。王船是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的核心元素,這艘百年王船由東隆宮與東港七角頭廟共同打造,船身漆裝金漆,船頭雕刻神像,船尾則有「東港溫記」的字樣,象徵著東港與溫王爺的歷史連結。王船在祭典期間會被運送到東港各處,並在特定時刻點燃,象徵著溫王爺的靈魂與東港的命運緊密相連。王船的存在,不僅是東港人對溫王爺的敬奉,也成為東港文化與歷史的見證。

東隆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06年,當時東港海邊發現大批木材隨潮水沖上岸,木材上寫有「東港溫記」字樣,信徒認為這是溫王爺的旨意,因此興建溫王爺廟。廟名「東隆宮」的由來,則是因為信徒相信王爺會使東港興隆,因此以「東」與「隆」命名。自建廟以來,東隆宮便成為東港人信仰的中心,也因每年舉辦的「迎王平安祭典」而聞名全臺。這項祭典每三年舉行一次,持續八天七夜,期間會有許多傳統儀式與活動,包括王船巡遊、祭典儀式、祈福活動等,吸引大量信眾與遊客參與。

東隆宮的管理與運作也具有獨特的歷史。1976年,東隆宮改組為管理委員會,並將「大總理制」改為「祭典委員會制」,統籌三年一科的迎王平安祭典。1984年,東隆宮申請登記成立「財團法人臺灣省屏東縣東港東隆宮」,董事長為伍水源先生。這項變革不僅提升了東隆宮的管理效率,也使其能更好地維護與發展廟宇與祭典活動。

總體而言,東隆宮不僅是東港的信仰中心,更是一個融合歷史、文化與信仰的藝術空間。從其雄偉的山川牌樓到主殿的奉祀神明,從神祕的銅鐘到百年王船,每一處都蘊含著東港人的信仰與記憶。東隆宮的歷史與文化,不僅是東港的驕傲,也是臺灣宗教與民俗的見證。在這座廟宇中,溫王爺的靈魂與東港人的信仰,永遠緊密相連。

附近的景點
東港東隆宮
東港海鮮街
東港東福殿城隍廟
朝隆宮
東港天主堂
鎮海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