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臺中火車站

新臺中火車站自2018年啟用以來,不只是一個交通樞紐,更融合了歷史、藝術與現代設計,展現出台灣的文化特色。站內設計講求人性化,動線規劃方便,還有許多藝術作品,像是《期待》和《水逗娘》,讓旅客拍照留念。站內還有《臺中之心三部曲》等藝術裝置,結合自然與生命主題。周邊景觀也與環境融合,讓旅客感受到臺中的魅力,整體設計既現代又貼心。

新臺中火車站自2018年啟用以來,成為臺灣交通與文化的重要象徵,它不僅是運輸樞紐,更是一處融合歷史、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公共空間。站體本身具備獨特的歷史背景,展現出臺灣鐵路發展的軌跡,而其周邊環境與內部設計也充分體現出對「人性化」與「可見性」的重視。從站體結構到公共藝術,從轉乘動線到周邊景點,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對旅客與在地文化的關懷。

站體結構方面,新臺中火車站的設計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元素,其主體建築位於二樓,採用鋼鐵與玻璃構成的結構,呈現出強烈的工業風韻,同時也透過開放式的設計與高挑的穹頂,營造出舒適且現代感十足的空間。站體的設計理念源於對「蓄勢待發」的象徵,鋼鐵金屬線條與鋼體樑柱結構,不僅展現出建築的強大氣勢,也讓整個車站看起來更具動力與未來感。站內的鋼鐵金屬線條與玻璃穹頂,與周邊的自然景觀相呼應,形成一種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美感。

站內的公共藝術作品是新臺中火車站的一大亮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期待》與《水逗娘》兩件作品。《期待》是由德國藝術團隊Inges Idee創作的高達8.5公尺的不鏽鋼管堆疊藝術品,呈現出一個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巨人小男孩,他手中牽著一輛玩具小拖車,整體造型活潑且富有童趣。這座藝術品不僅吸引許多旅客駐足拍照,也成為臺中的一個標誌性景點。《水逗娘》則是另一件由藝術家林舜龍與蔡雅莉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以不鏽鋼打造的飛翔形象,與周邊的自然景觀相呼應,展現出一種輕盈與動態的美感。

除了這兩件作品,站內的《臺中之心三部曲》也是一處值得停留的景點。這組由藝術家賴純純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包含「生命之樹」、「大地之心」與「天空的眼睛」三件作品,以不鏽鋼、彩繪壓克力與馬賽克石材打造,將科博館收藏的鯨魚骨造型融入其中,展現出一種對自然與生命之源的敬意。這組作品不僅是藝術的展現,也象徵著臺中對自然與生命的尊重。

新臺中火車站的轉乘動線設計也極具人性化,站內的月臺ABC與站前廣場的規劃,讓旅客可以方便地轉乘公車、捷運或客運。站前廣場的設計也充分考慮到旅客的便利性,提供足夠的空間讓旅客可以休息、拍照或與他人互動。此外,站內的電梯與扶梯系統也讓旅客可以方便地上下樓層,而站內的售票大廳與資訊服務處也讓旅客可以輕鬆地規劃行程。

站周的環境也充分體現出對旅客與在地文化的關懷。站前廣場的設計不僅考慮到交通的便利性,也讓旅客可以在此停留、拍照或與他人互動。站周的景觀設計也充分考慮到與周邊環境的融合,例如,站前的景觀設計與周邊的自然景觀相呼應,形成一種現代與自然相結合的美感。

新臺中火車站的設計不僅展現出對旅客的關懷,也展現出對在地文化的尊重。站內的公共藝術作品與周邊的景觀設計,都充分考慮到與在地文化與自然環境的融合,讓旅客在旅途中可以感受到臺中的獨特魅力。此外,站內的設計也充分考慮到旅客的便利性,例如,站內的電梯與扶梯系統、資訊服務處、售票大廳與月臺的規劃,都讓旅客可以輕鬆地規劃行程。

新臺中火車站的設計與運營,不僅展現出對旅客的關懷,也展現出對在地文化的尊重。站內的公共藝術作品與周邊的景觀設計,都充分考慮到與在地文化與自然環境的融合,讓旅客在旅途中可以感受到臺中的獨特魅力。此外,站內的設計也充分考慮到旅客的便利性,例如,站內的電梯與扶梯系統、資訊服務處、售票大廳與月臺的規劃,都讓旅客可以輕鬆地規劃行程。新臺中火車站的設計與運營,不僅展現出對旅客的關懷,也展現出對在地文化的尊重。

附近的景點
臺中驛鐵道文化園區
臺中火車站ˍ舊站
大魯閣新時代
綠川水岸廊道
宮原眼科
成功路青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