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懋陽故居,又稱一德洋樓,位於台中北屯區,是重要歷史建築。這裡有合院、洋樓與眷村,歷史可追溯到清末與日治時期,經過多次整修,現為傳統與現代文化融合的場地。建築有和洋風格,三合院結構、洗石子與紅磚工藝,展現當時技術。周圍曾是眷村與菜園,後改為商業空間,2022年正式開放。這裡保存歷史記憶,也融入現代元素,成為教育與旅遊的歷史場所。
林懋陽故居,又稱一德洋樓,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屯區,是該市重要的歷史建築之一。此建築羣由合院、洋樓及眷村組成,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末及日治時期,經過多次變遷與整修,現為一個融合傳統與現代文化特色的歷史場所。以下將針對其重點地點進行介紹,從建築結構、歷史背景、文化意義等方面深入探討。
首先,林懋陽故居的建築結構融合了和洋樣式,展現了日治時期建築的特色。主樓為三合院格局,正身與左右護龍組成,兩側山牆上配有灰色橫條洗石子,牆壁採用土角磚與清水紅磚兩種形式,顯示出當時建築材料的使用與工藝技術。正身地板比左右護龍略高,樓梯也比兩側寬廣而達七拱圈,這項設計不僅具有實用性,也展現了當時對空間比例與結構穩定性的考量。正廳內的視圖與後廳的外視圖與內視圖,均反映了建築的空間規劃與結構特徵,使其成為研究日治時期住宅建築的重要實例。
在合院的周圍,林懋陽故居的周圍兩公畝土地曾作為眷村一德新村的使用,這部分土地在戰後時期被改造成眷村,成為軍人眷屬的居住地。此部分的歷史背景與建築形式,使得林懋陽故居的周圍環境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此外,草悟道旁的金典酒店以前曾是林懋陽家族的菜園,這項歷史記載為建築周邊的歷史背景增添了更多層次。
洋樓部分,1929年為林懋陽三房在旁興建,俗稱「細姨樓」。此建築正面有兩層八卦樓空間,一樓為接待室,二樓為陽臺。建築形式裝飾風藝術,外牆表面及裝飾均採用有色洗石子粉刷,入口柱臺階及圍牆均作許多裝飾線腳。窗戶造型玻璃為從日本進口,內部木造樓梯欄杆為竹子造型,象徵步步高昇。這些細節展現了當時建築的裝飾風格與工藝技術,使其成為研究日治時期建築裝飾藝術的重要案例。
在整修過程中,林懋陽故居經歷了多次變遷與修復。1948年,聯勤糧秣廠取得林懋陽故居與周圍土地,初期作為青島糧秣廠成員所居,至八二三砲戰後纔有其他部隊眷戶搬遷於此。1960年代,建物前方水塘與周圍改造為一德新村,主建物被分配作五戶高階軍官眷屬使用。因一德新村的緣故,當地民眾也稱林懋陽故居為「一德洋樓」。原先一德洋樓被一百多戶眷村房包圍,直到眷戶多年後遷至陸光七村。眷戶於2ity年7月底完成搬遷後,10月12日上午發生火災,之後建物被當成拾荒者的倉庫,缺乏管理。2011年,國防部與市府協調後,將一德新村交由臺中市政府代管,並開始進行綠美化工程與修復工作。2013年,市府建設局編列新臺幣1300萬元,動工施做綠美化工程,自市地14期重劃區內移植樹栽種。2017年,政府以《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交由禧院投資有限公司經營,引進糕餅業背景的禧院投資公司,以婚慶風格裝潢,並引進羅布森冊惦、布朗尼甜點、餅舖、茶館等商業空間。2022年2月19日正式開幕時,林懋陽故居的整修與活化成果得以展現。
林懋陽故居的文化意義,不僅在於其建築結構與歷史背景,更在於其作為歷史記憶的載體。林懋陽故居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末及日治時期,其建築形式與裝飾風格,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經濟與文化特色。此外,林懋陽故居的周圍環境,包括眷村與菜園,均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使其成為研究臺灣社會變遷的重要實例。在整修過程中,市府文化局與民間經營者合作,使林懋陽故居不僅保留歷史原貌,也融入現代文化元素,成為一個兼具教育與遊覽功能的歷史場所。
總體而言,林懋陽故居的重點地點介紹,涵蓋了其歷史背景、建築結構、周邊環境與整修過程。從三合院的結構特徵,到洋樓的裝飾風格,再到眷村的歷史記憶,均展現了林懋陽故居的獨特價值。其作為歷史建築的保存與活化,不僅讓遊客得以透過視覺與觸覺感受過去的歷史,也讓歷史記憶在當代社會中得以延續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