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在屏東恆春,原是日治時期的「恆春麻場」,後來因為尼龍繩的出現而沒落,現在變成展示區。這裡有老建築、機器展示和生態教育空間,讓遊客體驗歷史。園區內有員工宿舍、機房、曬麻場、倉庫和日本神社的鳥居,每一處都保留了過去的痕跡。還有梅花鹿教育館介紹生態保護。整個園區結合歷史與自然,是墾丁重要的文化景點,值得來參觀。
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位於屏東縣恆春鎮草潭路與南光路交會處,是一個結合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的場域。這裡原為日治時期設立的「恆春麻場」,後因尼龍繩的興起而逐漸沒落,如今被重新規劃為展示區,不僅展現瓊麻產業的興衰史,也保留了許多歷史遺跡,成為墾丁地區重要的文化景點。整座園區以綠意盎然的環境為主軸,穿插著老舊建築、機器展示與生態教育空間,為遊客提供沉浸式的歷史體驗。
首先,進入展示區的主入口處,可以見到一座標誌性的建築,這座建築原本是臺灣纖維株式會社在1913年設立的「恆春麻場」,作為推動瓊麻種植與製繩的據點。這座建築在日治時期曾是重要的產業中心,光復後因麻繩外銷日本而締造黃金時代,但到了70年代因尼龍繩的出現,瓊麻產業逐漸沒落,最終在1983年關廠。如今,這座建築被改造成展示區的主廳,牆面上的歷史圖片與文字說明,讓人對瓊麻產業的興衰有更深刻的認識。展廳內還設有互動式展板,介紹瓊麻的生長過程、採收方式,以及從原葉到成品麻繩的製造流程,讓遊客不僅能瞭解歷史,也能親身體驗瓊麻的生產過程。
離開主廳後,沿著園區的小徑走進,可以看到一座保存完好的老宿舍。這座宿舍原本是臺灣纖維株式會社的員工宿舍,戰後因產業衰退而逐漸荒廢,如今成為展示區的重點景點之一。宿舍的牆面因年久失修而斑駁,但仍然能感受到過去的工業風貌。這座建築的結構與設計,反映了當時的建築風格,也成為歷史的見證。遊客可以在此拍照,感受廢墟與自然環境的交融,也讓人聯想到過去的勞動生活。
在園區的另一側,可以看到一座機房遺跡。這座機房原本是臺灣纖維株式會社的製繩工廠,內有許多歷史性的機器設備,包括抽麻機、曬麻架等。這些機器在當時是生產麻繩的關鍵設備,如今被保留下來,讓遊客可以親近地觀察這些機器的結構與運作方式。機房的牆面還貼有歷史圖片,介紹這些機器的用途與歷史背景,讓人對瓊麻產業的生產過程有更深入的認識。
在機房的後方,可以看到一座曬麻場。這座曬麻場原本是臺灣纖維株式會社用來曬乾瓊麻的場地,因瓊麻的葉片需要在陽光下曬乾才能製成麻繩,所以這裡是重要的生產環節。如今,曬麻場的地面仍然保留著過去的痕跡,遊客可以在此感受到過去的工業風貌。曬麻場的周圍還設有展板,說明曬麻的過程與重要性,也讓人對瓊麻的生產過程有更深入的認識。
在園區的中央,可以看到一座倉庫遺跡。這座倉庫原本是用來儲存麻繩的場地,因瓊麻產業的衰退而逐漸荒廢,如今成為展示區的另一個重點景點。倉庫的牆面因年久失修而斑駁,但仍然能感受到過去的工業風貌。倉庫的周圍還設有展板,說明過去的儲存方式與歷史背景,讓人對瓊麻產業的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
在倉庫的後方,可以看到一座日本神社的鳥居。這座鳥居原本是日治時期設立的神社,用來祈求產業的順利與繁榮。如今,這座鳥居被保留下來,成為展示區的另一個重點景點。鳥居的設計與風格,反映了當時的建築風格,也成為歷史的見證。遊客可以在此拍照,感受歷史的氛圍,也讓人聯想到過去的宗教與文化。
在園區的另一側,可以看到一座梅花鹿教育館。這座教育館是為了介紹臺灣梅花鹿的生態與保護歷史而設立的。臺灣梅花鹿原本是遍佈全臺灣的物種,但因人類活動的影響而逐漸減少,如今在墾丁國家公園的社頂公園有機會見到奔跑的小鹿。這座教育館的牆面貼有歷史圖片,說明臺灣梅花鹿的歷史與保護過程,也讓人對生態保育有更深入的認識。
除了這些主要景點,園區內還有許多其他歷史遺跡,例如老舊的電線杆、鐵軌遺跡等,這些都是過去工業活動的見證。遊客可以在此感受到歷史的痕跡,也讓人對過去的工業活動有更深入的認識。
總體而言,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是一個結合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的場域,不僅展現瓊麻產業的興衰史,也保留了許多歷史遺跡,成為墾丁地區重要的文化景點。遊客可以在此瞭解瓊麻的生產過程,感受過去的工業風貌,也能欣賞自然環境的美。這個場域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當代人與歷史的連結,值得親自到訪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