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東湧燈塔位於馬祖東引島,是全台唯一建在懸崖上的燈塔,也是馬祖最北端的國定古蹟。建於1904年,由英國設計,採用紅磚與白色粉刷,結構堅固。燈塔周圍有擂鼓石、太白天聲等自然景觀,還有海蝕洞、海蝕拱門等地質奇觀。東引島的閃長巖形成於一億年前,地形陡峭,是馬祖地質的代表。如今,東湧燈塔不僅是歷史見證,也成為觀光熱點,吸引許多遊客前來探訪。

東湧燈塔位於臺灣馬祖列島最北端的東引島,是臺灣唯一一座坐落在懸崖峭壁上的燈塔,也是全島最北端的國定古蹟。這座燈塔建於清朝末年,融合了西方建築風格與本土地質特色,不僅是航海導航的重要標誌,更成為馬祖歷史與自然景觀的象徵。其歷史背景、建築風格與周邊景觀,共同構成一幅獨特的風景畫面,吸引許多旅人前來探訪。

東湧燈塔的歷史可追溯至清光緒28年(1erset 1902年),當時因一艘長達137公尺的輪船「蘇布輪號」在東引島附近觸礁沉沒,船公司遭受重大損失,促使政府決議興建燈塔以保障航運安全。燈塔於光緒30年(1904年)落成,由英國建築師設計,採用紅磚砌成的中空圓柱體結構,表面以白色粉刷,塔內設有螺旋式樓梯,並安裝旋轉透鏡的石油燈,每20秒閃光3次,用以指引航船方向。這座燈塔的建造過程歷經兩年時間,當時島上尚未有馬路,建材需人工運送至海邊懸崖,展現當時工程的艱辛與技術。

東湧燈塔的建築風格具有典型的18世紀英國特色,塔身由1公尺厚的紅磚構成,塔頂為半圓型穹隆構造,並設有風標與避雷針。塔高14.3公尺,燈心距離高潮面97.8公尺,其設計融合了功能性與美感,使其成為馬祖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遺跡之一。燈塔的周邊設有附屬房舍,由英國工程師設計,整體建築位在陡峭山巖上,外觀古典優雅,建築物間以曲折而上的石階相連,與馬祖聚落建築特色相吻合。如今,這座燈塔已不再是單純的導航標誌,而是轉型為觀光景點,吸引許多旅客前來參觀。

沿著東湧燈塔的步道,可以欣賞到東引島的壯闊海景與獨特地質景觀。步道左側的「擂鼓石」是東引鄉親 commonly 稱呼的「豬頭石」,這塊約兩人高的花崗巖巨巖懸凸於山壁間,形狀宛如圓形大鼓,上方似乎靜臥一隻豬,令人無法忽略。這塊岩石不僅是特殊的地質景觀,也反映了當地居民對自然景觀的親切稱呼。而步道右側的「太白天聲」則是沿著巍峨巨石建造的觀景臺,從此可鳥瞰半個東引島的層巒疊嶂,遠眺汪洋一片,景色壯闊。在春夏之交的霧季,雨霧迷離,朦朧的霧氣將石頭遮掩,加上風聲與海浪澎湃沿岸岩石的潮聲交錯,宛如太虛幻境,因而得名。

東引島的岩石主要由閃長巖組成,生成年代約1億1千萬年前,是馬祖比較晚期形成的岩石,具有地質年代的代表性。閃長巖屬於火成岩,巖性堅硬,形成年代大約在8500萬至1億多年前,是中國大陸沿海火成岩向東延伸的一部分。東引島的地勢起伏甚大,四周多為海蝕崖,從海平面急速攀升到海拔173公尺的恩愛山,更顯地形陡峭。閃長巖節理發達,是造成海岸陡直的主要原因。沿著東湧燈塔的步道,可以見到許多裸露的閃長巖,為一億年前形成的火成岩,也是馬祖唯一在東引纔可以看到的岩石種類。

除了東湧燈塔,東引島的海蝕洞與海蝕拱門也是不可錯過的景點。這些景觀是經過千萬年海浪侵蝕與風化作用形成的,展現出馬祖地區多樣化的地質景觀。海蝕洞是海水長期侵蝕巖壁形成的洞穴,內部常有奇特的形狀與結構,令人嘆為觀止。而海蝕拱門則是岩石被海水侵蝕後形成的拱形結構,成為東引島的特色景觀之一。此外,東引島的海蝕溝與層次分明的節理,也彰顯浪濤錘鍊的自然力量。

東湧燈塔的歷史與地質景觀,使其成為馬祖旅遊的重要據點。除了燈塔本身,周邊的擂鼓石、太白天聲、海蝕洞等景點,共同構成一幅壯闊的自然畫面。此外,燈塔的附屬房舍與展示室,也展現了馬祖的歷史與文化,包括燈塔相關文物與中英韓文解說牌,吸引許多國內外旅客前來參觀。無論是歷史迷、自然愛好者,或是尋找拍照景點的旅人,都能在東湧燈塔找到獨特的體驗。

東湧燈塔不僅是馬祖歷史的見證,也是自然與人文結合的典範。它的存在,不僅提醒著人們對航海歷史的記憶,也展現了馬祖獨特的地質與建築風格。在現代化與觀光化浪潮中,東湧燈塔的轉型,使其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讓歷史與自然的美,得以在旅人的目光中重現。這座燈塔,不僅是東引島的象徵,更是馬祖歷史與自然景觀的縮影。

附近的景點
太白天聲
烈女義坑
一線天
安東坑道
馬祖酒廠東引展售中心
海現龍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