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柱島位於連江縣東引鄉,是連接東引與西引島的天然礁岩,因形狀像食指而得名。它在軍事和交通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曾是戰時的關鍵據點。1976年建起介石橋(後改名中柱橋),使中柱島成為兩島的交通樞紐。後來關帝廟遷走,改建成感恩亭,現為東引鄉的觀光與文化地標。中柱島的歷史與自然環境交織,見證了東引鄉的發展與馬祖地區的歷史變遷。
中柱島位於連江縣東引鄉,位於東引島與西引島之間,曾是兩座島嶼間的天然礁岩,因地形形狀宛如伸出的食指,被稱為「中柱島」。這座島嶼在軍事與交通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其地理位置與建設歷程反映了臺灣海域的戰略意義與人類活動的影響。中柱島的歷史與現狀,不僅與東引鄉的發展密切相關,也成為研究馬祖地區歷史與地理的重點地標。
中柱島的歷史可追溯至國軍在東引島建立防禦工事的時期。1976年,為了連接東引島與西引島,國軍興建了介石橋,這座橋樑後來更名為中柱橋,使中柱島與東引島在退潮時相連,成為兩島之間的交通樞紐。在此之前,東引與西引之間的距離較遠,軍民往來需仰賴船隻運送,而中柱島作為中間的天然橋樑,曾是重要的戰略要地。然而,隨著介石橋的建成,中柱島的功能逐漸轉變,從原本的礁岩成為連接兩島的橋樑支撐點。
中柱島的歷史還與關帝廟的遷移有關。早期,中柱島上建有一座關帝廟,並在島上刻有「中流砥柱」的勒石,象徵其在東引與西引之間的中樞地位。然而,隨著1989年東西引連堤工程的完工,兩島交通更加便利,軍方遂將關帝廟遷至東堤附近,並在原址興建「感恩亭」。這座感恩亭內置故總統蔣經國的塑像,亭下刻有「親切自然,奉獻犧牲」的標語,體現蔣經國為國付出的精神。中柱島的感恩亭成為東引鄉的重要文化地標,其360度的視野也使其成為觀賞東西引島景觀的制高點。
中柱島的地理位置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其位於東引與西引之間,且在退潮時與東引島相連,這座島嶼曾是軍方觀察敵情、防禦外來侵襲的關鍵據點。在冷戰時期,馬祖地區是中華民國與中國對峙的前沿,中柱島的地形與位置使其成為軍事行動的重點區域。此外,中柱島的自然環境也影響了其功能,例如,潮汐變化使得島嶼在不同時間段呈現不同的狀態,這也影響了軍方對其的利用方式。
中柱島的建設與運作,也反映了馬祖地區的軍事歷史與現代化過程。介石橋的建成,不僅改善了兩島之間的交通,也使中柱島從原本的自然礁岩轉變為人工建設的一部分。這座橋樑的設計與施工,體現了當時國軍在東引島的建設能力與戰略考量。此外,中柱島的感恩亭與關帝廟的遷移,也顯示了軍方在戰時與和平時期對信仰與精神符號的重視,這種文化與軍事的結合,使中柱島成為東引鄉歷史的重要載體。
中柱島的現狀則與其自然環境與人文活動密切相關。目前,中柱島的感恩亭是東引鄉重要的觀光點之一,但因冬季強風影響,遊客數量有限。島上除了感恩亭外,還有「其介如石」、「梅臺」、「固若金湯」等勒石,這些石刻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成為研究馬祖地區文化與軍事歷史的寶貴資料。此外,中柱島的自然環境也吸引漁民與釣客,其位於東西引島之間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釣魚的熱門地點,但因風暴影響,冬季時遊客較少。
中柱島的歷史與現狀,也與東引鄉的發展脈絡緊密相連。作為東引鄉的地理中心,中柱島在交通、軍事、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建設與變遷,反映了東引鄉從戰時防禦基地到現代交通樞紐的轉型過程。中柱島的感恩亭與介石橋,不僅是東引鄉的歷史見證,也成為研究馬祖地區歷史與地理的重點地標。
總體而言,中柱島的歷史與現狀,是東引鄉與馬祖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戰時的軍事要地,到現代的交通樞紐與文化地標,中柱島的演變過程,體現了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也展現了東引鄉在歷史長河中的角色與意義。中柱島的感恩亭與介石橋,不僅是東引鄉的歷史見證,也成為研究馬祖地區歷史與地理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