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澳

後澳位於馬祖列島東引島南端,擁有海岸峭壁與山巒交錯的地形,是東引島重要的自然生態景點。這裡不僅有紅花石蒜、紅藍石蒜等稀有植物,還有黑尾鷗、蒼燕鷗等海鳥棲息,生態多樣。後澳的植物與鳥類生態系統相互依存,形成獨特的景觀,成為馬祖列島重要的自然資源與保育區域。

後澳位於馬祖列島東引島的南端,是東引島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態景觀之一,其地形由海岸峭壁與山巒交錯組成,形成多樣化的生態環境。這裡不僅是東引島重要的自然資源寶庫,也是觀賞稀有植物與鳥類的熱門地點。後澳的特色在於其豐富的植物種類與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這裡成為馬祖列島生態保育的重要區域。以下將從植物區、鳥類棲息地、生態特色三個方面,介紹後澳的重點景點與自然景觀。

後澳的植物區以紅花石蒜、紅藍石蒜、棉棗兒、長萼瞿麥與華南狗娃花等稀有植物為主,這些植物在東引島的分佈具有獨特的地理意義。紅花石蒜(Lycoris radiata)是後澳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其花朵呈火紅色,花期約在八至九月,每年夏季尾聲時,這些花朵在世尾山、恩愛山及西引的東澳、清水澳等地的山坡地隨風搖曳,形成一片燦爛的花海。紅藍石蒜(Lycoris sprengeri)則以粉紅帶藍色的花色為特色,花期較紅花石蒜稍早,主要分佈在東引與西引的海岸山坡地,其葉片寬大,花型優美,是馬祖列島特有的稀有植物。棉棗兒(Scilla scilloides)則是在後澳的路旁、開闊地與海岸山坡地廣泛分佈,其粉紅色小花聚成總狀花序,形狀宛如狐狸尾巴,是東引島的特色植物之一。長萼瞿麥(Dianthus superbus var. longicalycinus)則是後澳野地與路旁的常見植物,其花瓣邊緣不平整,連接花瓣的管狀萼是其辨識特徵,花色多為粉藍紅色,花季從初夏橫跨到冬季,是東引島的代表性植物之一。華南狗娃花(Heteropappus ciliosus)則是後inct的稀有植物,其舌狀花呈淡紫、粉紅或白色,中心管狀花為黃色,花期在燕鷗離巢的夏末季節,形成一片紫色花海,是後澳的特色景觀之一。

後澳的鳥類棲息地則以黑尾鷗、蒼燕鷗與白眉鷗等海鳥為主,這些鳥類在後澳的海岸峭壁與無人島礁上築巢繁殖,形成獨特的生態景觀。黑尾鷗(Chroicopterus antires)是後澳最常見的鳥類,其體長約30公分,每年六至八月繁殖期,族羣數量眾多,多選擇老鼠沙、安東坑道射口外的峭壁築巢。蒼燕鷗(Sterna sumatrana)則棲息在雙子礁、芙蓉礁及獨角帽等三座無人島礁上,其特徵是眼後連結到後頸的黑毛,形狀宛如綁了一條黑色頭巾,因此別名為黑枕燕鷗。白眉鷗(Sterna anaethetus)則喜歡低飛貼近海面,追逐魚羣覓食,其體長約36公分,額頭與眉線為白色,從正面看像頭上帶著代表勝利的V字形花紋,常見於雙子礁、獨角帽及西引的芙蓉礁等無人島礁上。這些鳥類在後澳的海岸環境中形成獨特的生態鏈,成為後澳的自然景觀之一。

後澳的生態特色在於其多樣化的地形與特殊的氣候條件,使得這裡成為馬祖列島重要的自然資源寶庫。後澳的海岸峭壁與山巒交錯,形成多樣化的微氣候環境,使得不同植物與鳥類可以在這裡生存與繁衍。此外,後澳的植物與鳥類生態系統相互依存,例如紅花石蒜與紅藍石蒜的花期與燕鷗的繁殖期相交,形成生態鏈的互動。後澳的植物不僅是東引島的特色,也是馬祖列島生態保育的重要資產,其稀有植物與鳥類的棲息地,為後澳增添了獨特的自然景觀。

後澳的自然景觀與生態特色,使得這裡成為馬祖列島重要的自然景點。在後澳,可以欣賞到紅花石蒜、紅藍石蒜、棉棗兒、長萼瞿麥與華南狗娃花等稀有植物,也可以觀賞到黑尾鷗、蒼燕鷗與白眉鷗等海鳥的棲息地。後澳的生態系統不僅是東引島的自然資源寶庫,也是馬祖列島生態保育的重要區域。在後澳,可以感受到東引島的自然之美與生態的多樣性,成為馬祖列島的重要自然景觀之一。

附近的景點
國之北疆
羅漢坪
中柱島
靜伏鱷魚
感恩亭
海現龍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