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宮

武昌宮在南投集集,是少數保留完整古風的廟宇,歷史可追溯到清朝。921地震後,廟宇受損,卻因神像鬍鬚自然生長的神蹟而聲名遠播。廟內建築融合傳統木構與地方特色,紅漆與捲雲頂莊嚴雄偉,正殿供奉北極玄天上帝,香火鼎盛。廟外有泰順廊橋,全木結構不用釘子,設計精巧。廟前商圈販售在地美食與手作,形成熱鬧景點。武昌宮不只信仰中心,也是歷史與文化的見證,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參觀。

武昌宮位於南投縣集集鎮八張街,是臺灣少數保留完整古建築風貌的廟宇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清代,至1990年代因921大地震遭嚴重損毀,卻在災後意外成為傳說中的神蹟場所。這座廟宇不僅是當地的信仰中心,更因地震後的特殊現象與周邊文化景點,成為遊客必訪的亮點。從廟門入內,能感受到濃厚的宗教氣息與歷史沉澱,而廟前的泰順廊橋與舊廟殘垣,更為這座廟宇增添了特殊的歷史深度。

武昌宮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木構造與地方特色,廟身以紅色漆刷覆,屋頂則為捲雲頂,整體造型莊嚴雄偉。廟內正殿供奉北極玄天上帝神像,神像面容嚴肅,眉目之間透出威嚴,周圍設有數座香爐與供桌,香火鼎盛。神像的鬍鬚在日光下呈現出自然成長的狀態,這項傳說中的神蹟,使廟宇更添神祕色彩。據說,神像的鬍鬚在地震後開始逐漸變長,從最初僅有幾寸,到後來延伸至案桌上約三十公分,成為信眾與遊客前來祈求平安的重點。這項現象被視為神蹟,也讓武昌宮成為臺灣少數因災難而產生神蹟的廟宇。

除了神像的特殊現象,武昌宮的建築結構也值得細細品味。廟門兩側的龍柱雕刻精細,龍身蜿蜒,龍角與龍爪栩栩如生,展現出高超的木雕技術。廟內的石獅子雕刻更是精緻,獅子神情威嚴,雙目圓睜,彷彿在守護著廟宇。這些雕刻不僅是藝術的表現,也象徵著對神明的敬仰與對災難的敬畏。廟內的空間規劃也十分合理,正殿與側殿相輔相成,使信徒在參拜時能感受到莊嚴與肅穆的氣氛。

地震後,武昌宮在原址前方重新擴建,新廟宇的規模比舊廟更大,建築風格也更加華麗。然而,舊廟的殘垣卻被保留下來,成為92ity地震紀念園區的一部分。這座舊廟的結構因地震而嚴重損毀,但其建築形式仍能見證當時的工藝技術。廟前的空地則被改造成商業區,設有數家攤販與小喫店,售販在地的農特產品與手工製品,形成一個活絡的商圈。這使得武昌宮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成為集散地與文化展示的場所。

與武昌宮相鄰的泰順廊橋,是這座廟宇的另一個亮點。這座廊橋由中國浙江省泰順縣捐贈,是臺灣唯一一座全木拱結構的廊橋,其建造工法完全不用釘子,僅以木柱與木樑相接,展現出極高的工藝技術。廊橋的內部設有木亭與紅燈籠,營造出濃厚的東方氣氛,也讓遊客感受到古樸的風情。廊橋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中國的「蜈蚣橋」,因其結構複雜,形狀類似蜈蚣的腳,故得名。這座廊橋不僅是景點,也成為遊客拍照的熱門地點,尤其在夕陽下,橋身的木紋與光影交織,更顯出其歷史價值。

除了武昌宮與泰順廊橋,周邊的環境也值得探索。廟前的廣場是集會與活動的中心,週末時常有市集與文化活動舉辦,吸引許多遊客與在地居民參與。廟後方的舊廟殘垣,則是921地震的見證,遊客可以在此感受到災難的震撼與重建的歷程。這座舊廟的結構雖然殘破,但其建築形式仍能見證當時的工藝技術,成為歷史教育的實證。

在武昌宮周邊,還有一個小型的商店街,售販在地的農特產品與手工製品,如香蕉冰淇淋、臭豆腐等,都是當地的特色美食。這使得武昌宮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成為體驗在地文化與美食的場所。遊客在參拜完神像後,可以到商店街買些伴手禮,帶回給親友,也是一種對當地文化的尊重與分享。

總體而言,武昌宮不僅是信仰中心,更因地震後的特殊現象與周邊文化景點,成為臺灣少數具有歷史深度與文化價值的廟宇。從廟內的神像、建築結構,到周邊的泰順廊橋與商業區,每一處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意義。這座廟宇的歷史與現象,使其成為臺灣的特殊景點,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參訪,感受其獨特的氣氛與文化價值。

附近的景點
泰順廊橋
王英信美術館
武昌宮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
草坪頭玉山觀光茶園
軍史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