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鴻荒碣位於南投集集鄉,是清朝同治十三年吳光亮題寫的古蹟,紀念他開山拓墾的功績。這塊石碣位於濁水溪與清水溪交會處,周圍有獅頭山與象鼻山,環境幽靜,是熱門的登山賞景地。石碣字體雄勁,為清代石刻藝術代表,現為國家一級古蹟。近年來經過修復與環境改善,遊客可沿綠色自行車道前往,欣賞風景並緬懷歷史。
開闢鴻荒碣是臺灣南投縣集集鄉一處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古蹟,位於集集大橋旁,處於濁水溪中游北岸,與清水溪交會處。這塊巨石上刻有「開闢鴻荒」四字,是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當時的臺灣兵備道吳光亮親題,用以紀念他率眾開山撫番、開闢八通關古道的歷史功績。這塊石碣不僅是臺灣歷史的重要見證,也象徵著先民開發山林、拓墾荒野的勇毅精神,至今仍吸引許多遊客駐足欣賞,緬懷先古。
從地理位置來看,開闢鴻荒碣位於集集鄉林尾裏獅仔頭草嶺山路與集集大橋之間,處於濁水溪與清水溪交會的地理位置,因此被稱為「清濁同流」。石碣所在的位置兩側分別是集集鎮的獅仔頭山與竹山鎮的象鼻山,兩座山峯對峙,形成險峻的山巒地形。這座石碣建於山間巨石之上,前臨濁水溪,後倚獅頭山,周圍環境幽靜,是登山與賞景的熱門地點。在石碣附近,有座思源亭,由縣政府建造,供遊客在此眺望溪邊風景,並緬懷歷史。
從歷史沿革來看,開闢鴻荒碣的建立與清朝末期的臺灣歷史發展密切相關。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軍侵臺,臺灣陷入動盪時期。當時的臺灣兵備道吳光亮奉命籌劃開山撫番,率眾進入深山,並親自題寫「開闢鴻荒」四字於濁水溪畔巨石之上,以紀念開山拓墾的功績。隨後,吳光亮派遣人員入山探路,於光緒元年(1875年)正式開闢「八通關古道」,這條古道成為連接臺灣內地與埔里、日月潭的重要交通要道,也為後世的開發奠定了基礎。開闢鴻荒碣的建立,不僅是對吳光亮開山精神的紀念,也象徵著臺灣先民在困難環境中不屈不撓、開發山林的勇毅精神。
開闢鴻荒碣的字體雄勁有力,具有濃厚的古意,是清代石刻藝術的代表作之一。石碣的字體為楷書,筆畫結構嚴謹,字形端正,展現出當時書寫的工整與莊重。這種字體風格不僅符合清代書法的特點,也體現出當時政府與地方官員在重大歷史事件上所表現出的嚴肅態度。石碣上的「開闢鴻荒」四字,不僅是對開山拓墾的紀念,也隱含著對未來發展的期許,寓意著在困難環境中開創新局的決心。
在歷史價值方面,開闢鴻荒碣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這項指定肯定了其在歷史、文化與藝術上的重要性。這塊石碣的建立,與清朝末期的臺灣歷史發展緊密相關,是研究臺灣開發史的重要實證。此外,開闢鴻荒碣所在的地理位置,也具有重要的地理學價值,它位於濁水溪與清水溪交會處,是臺灣內陸與外海交通的重要節點。這塊石碣的存在,也讓遊客得以透過歷史遺蹟,瞭解當時的地理環境與交通狀況。
在現狀與環境保護方面,開闢鴻荒碣自1990年代起,便受到政府的重視與修復。2001年,經濟部水資源局補助資金,進行古蹟周邊環境整理、綠美化及改善排水設施,以確保石碣的保存與周邊環境的穩定。這些改善措施不僅提升了石碣的保存條件,也讓周圍環境更加舒適,成為遊客賞景與休憩的理想地點。目前,開闢鴻荒碣的周圍環境已整修完善,並與集集綠色自行車道連結,讓遊客可以透過自行車道,沿途欣賞濁水溪畔的風景,並在石碣前駐足緬懷歷史。
從遊客體驗的角度來看,開闢鴻荒碣是集集鄉重要的景點之一,遊客可以在此停下腳步,欣賞石碣上的「開闢鴻荒」四字,並感受歷史的厚重感。石碣前有集集大橋的舊橋墩,後面是獅頭山,這座山巒的壯麗景色與濁水溪的蜿蜒流動,形成一幅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觀。遊客在這裡可以遠眺溪流,並感受到歷史的回聲,讓這塊石碣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
此外,開闢鴻荒碣所在的地理位置,也讓它成為登山與賞景的熱門地點。遊客可以從集集大橋沿著草嶺山路攀登,沿途可以欣賞到獅頭山與象鼻山的對峙風景,並在石碣前駐足緬懷歷史。這條山路不僅有自然風景的美,也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背景,是體驗臺灣風土人情的絕佳選擇。
總體而言,開闢鴻荒碣是一處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的古蹟,它不僅是對吳光亮開山精神的紀念,也象徵著臺灣先民在困難環境中不屈不撓、開發山林的勇毅精神。這塊石碣的存在,讓遊客得以透過歷史遺蹟,瞭解臺灣的開發歷史與自然環境,並在這裡駐足緬懷先古,感受歷史的厚重感。無論是歷史愛好者、自然愛好者,或是尋找文化價值的遊客,都可以在這塊石碣前找到屬於自己的歷史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