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嶺受天宮位於南投縣名間鄉,是臺灣玄天上帝信仰的中心,歷史超過三百年。廟宇座落在八卦山脈南端,背山面水,風景壯麗。建築採用傳統中式風格,結合本地建材與藝術工藝,如交趾陶雕刻,展現獨特美感。受天宮不只宗教場所,也是旅遊熱點,周邊有夜市、茶葉館等景點。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進香活動,吸引全臺信徒參與,展現民間文化活力。經歷多次重建,受天宮至今香火鼎盛,是臺灣宗教與文化的重要象徵。
松柏嶺受天宮位於臺灣南投縣名間鄉,座落於八卦山脈南端的松柏嶺高地,海拔約440公尺,背靠青山,面臨平原,整體地勢雄偉壯闊。這座廟宇自明末清初以來,便成為臺灣玄天上帝信仰的中心,其歷史可追溯至三百餘年前,至今香火鼎盛,信徒遍佈全臺。作為全臺進香活動的重要典範,受天宮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象徵,更是一個融合自然風景、建築藝術與民間文化的精神空間。
受天宮的歷史與信仰起源,與臺灣的開發史 closely 相關。據傳,清順治14年(1657年),來自福建的李、陳、謝、劉等姓氏先民在松柏嶺定居,並在現址伐木搭寮居住,隨後開始祭祀從故鄉帶來的玄天上帝香火。這座神明的信仰在當時的移民中傳播,成為凝聚社區精神的重要力量。乾隆2年(1737年),農曆3月初3日,信眾在顯聖指點下集資興建小廟,廟貌逐漸形成。乾隆十年(1745年),北極玄天上帝化身白鬚老翁,親自前往鹿港雕塑店訂製神像,並指示地方人士迎回,松柏坑居民商議擴建廟宇,並依聖示命名為「受天宮」。此後,受天宮成為臺灣玄天上帝信仰的發源地,其歷史與信仰的延續,也成為臺灣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建築風格與空間佈局來看,受天宮座東北向西南,採用中式二進雙廊南方建築風格,整體規模約400餘坪,腹地廣闊。廟門匾額上金燦燦的「受天宮」三字,展現其雄偉壯闊,而建築上多使用黑膽石、螺溪石等本地建材,結合傳統工藝,形成獨特的視覺風格。屋頂上的交趾陶藝術,更是受天宮的亮點之一。這項傳統工藝由名師謝東哲、林明必等人精心創作,將各種神蹟故事化作生動的雕刻,不僅展現廟宇的藝術價值,也成為臺灣廟宇藝術的經典代表。此外,廟前廣場視野極佳,遠眺平原、青山、翠谷,遠處房屋、阡陌縱橫,各項美景盡收眼底,「松嶺遠眺」自古即列為南投八景之一,這使得受天宮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成為自然景觀的代表。
在宗教文化方面,受天宮主祀北極玄天上帝,俗稱上帝公、帝爺公,是道教中掌管天命、運氣與陰陽的至高神明。廟內除了主神像外,還奉祀其他神祇,如觀世音菩薩、關聖帝君等,形成完整的神祇系統。每年農曆正月至3月初3日,受天宮會舉辦盛大的進香活動,吸引來自全臺各地的信徒參與。這項活動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表達,也成為臺灣民間文化的重要活動。進香過程包括請神、開光、繞境、進香等環節,過程中有乩童、文武陣頭、花車等表演,展現臺灣民間信仰的活力與傳統。此外,受天宮也與全臺其他玄天上帝信仰的廟宇有密切聯繫,是臺灣道教信仰的中心之一。
在地理位置與周邊環境方面,受天宮位於松柏嶺高地,周圍山林茂密,氣候宜人,是登山與賞景的熱門地點。廟前廣場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成為遊客拍照、休憩的場所。周邊還有許多景點,如名間夜市、茶二指茶葉故事館等,形成完整的旅遊路線。此外,受天宮附近的松柏嶺夜市,每週五晚上營業,提供豐富的美食與商品,吸引許多旅客前來。這使得受天宮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成為臺灣旅遊的重要據點。
在歷史發展方面,受天宮經歷過多次重建與修復。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為應對龐大的進香潮,受天宮拆除舊有的閩式三院格局廟,改建為三樓大廟,提升廟宇的規模與功能。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受天宮樑柱爆裂,經請示北極玄天上帝,指示無須修復。然而,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受天宮卻遭遇大火,廟殿與清代文物付之一炬。經過七年多的重建,受天宮於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重建完成,並於同年舉行入火安座大典。這項重建工程不僅恢復廟宇的原貌,也展現臺灣宗教信仰的堅韌與活力。
總體而言,松柏嶺受天宮是一個融合自然風景、建築藝術與民間文化的精神空間。其歷史與信仰的延續,不僅是臺灣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臺灣旅遊的重要據點。無論是宗教信仰的表達,還是自然景觀的欣賞,受天宮都提供獨特的體驗,值得遊客前來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