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岩在南投縣與彰化縣交界處,是南投忠烈祠所在地,結合宗教與歷史文化。它創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曾是彰化八景之一,名稱來自周遭自然景觀。建築融合傳統佛教與地方特色,歷經多次修復與擴建,戰後成為忠烈祠所在地,具備歷史與文化價值。碧山巖周遭有九九峯等自然景觀,與寺廟形成呼應,是臺灣重要的歷史遺產。
碧山岩位於臺灣南投縣南投市福興裏,是南投縣與彰化縣交界處的重要歷史地標,亦是南投縣忠烈祠的所在地。這座佛寺與忠烈祠的結合,使其成為臺灣少數兼具宗教與歷史文化意義的特殊場所。碧山岩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其名稱由來與周遭自然景觀、歷史事件緊密相關,而其建築風格與空間佈局也反映了臺灣傳統宗教與地方文化的融合。
碧山岩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治時期,當時中臺灣有「三巖二寺」之說,其中「三巖」包括虎山巖、清水巖與碧山巖。據《彰化縣志》記載,碧山巖寺建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住持僧募捐建成。開山祖師觀恩,其姓名在歷史記載中被提及,顯示這座佛寺在清代已具備一定規模與影響力。當時的碧山巖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也因周遭自然景觀的特殊性,被譽為「碧山曙色」,成為彰化八景之一。
碧山巖的名稱由來與其地理位置及自然景觀密切相關。根據歷史記載,這座佛寺建於八卦山脈草尾嶺一帶,其地理位置正好處於南投與彰化交界處。由於寺內的佛殿與庭院面向東南方,可遠眺草屯全貌與若隱若現的九九峯,因此得名「碧山曙色」。這句詩意象不僅描繪了碧山巖的地理特徵,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景觀的審美與敬畏。九九峯是臺灣著名的山峯之一,其海拔約2,450公尺,周遭環境幽靜,與碧山巖的建築與景觀形成一種對比與呼應。
碧山巖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佛教與地方文化元素。其主體建築包括佛殿、講經堂、禪房等,均採用木構造與傳統屋頂設計,屋頂為歇山式或簷口式,屋瓦以青瓦鋪設,與周遭自然環境相協調。佛殿前有庭院,庭院中可能栽種有特殊意義的植物,如榕樹、竹子或花卉,這些植物常被視為佛教與自然信仰的象徵。此外,碧山巖的建築佈局也考慮到氣候與地形因素,例如佛殿的方位、庭院的大小與花園的設計,均與傳統觀念相符。
碧山巖的歷史發展經歷多個階段。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月眉莊人倡議重修佛寺,這顯示當時碧山巖在地方社羣中具有重要地位。1928年,草屯信士洪源卿發起重修,添建佛殿及南北兩旁平屋,這項工程使碧山巖的建築規模進一步擴大。1944年春間,自新竹請來如學尼師入寺住持,至1947年初,得一位隱名施主捐助鉅金,遂續在南北兩邊擴建南北平屋各三幢,並架設電燈。這項工程不僅改善了佛寺的居住環境,也展現了當時社會對宗教活動的投入。
戰後,碧山巖的地址為南投市彰南路3段1929號,屬福興裏。由於其地理位置處於南投與彰化交界處,成為兩縣行政分界的參考點。1953年,建立講經堂、齋堂、禪房等,並吸取貓羅溪作為水源,這顯示當時碧山巖在宗教與生活機能上的重要性。然而,1959年的八七水災後,佛寺遭嚴重摧毀,殿內古物如「蓮光普照」橫匾與以碧山為開頭的對聯,均在災後被保存下來,成為歷史的證據。
1963年,在地方人士勸說下,碧山巖重新建造,1966年完成。這項重建工程使碧山巖的建築得以恢復,並成為南投縣忠烈祠的所在地。1966年,南投縣長楊昭璧在碧山巖成立南投忠烈祠,這項決策使碧山巖成為臺灣少數兼具宗教與歷史文化意義的特殊場所。忠烈祠的建立,不僅是對歷史人物的紀念,也展現了當時政府對地方文化與歷史的重視。
1974年,禪海尼師從日本留學歸來接手主持,並在寺旁經營託兒所,這顯示碧山巖在宗教活動與社會功能上的多元性。然而,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後,碧山巖的地面部分出現龜裂與下陷,導致前鄰貓羅溪與臺14丁線的擋土牆在次年4月24日凌晨倒塌,一度阻斷交通。這項災害使碧山巖的建築與周遭環境受到影響,也提醒人們對自然與歷史遺產的保護。
碧山巖的周遭自然景觀也具有重要意義。九九峯位於其東南方,是臺灣著名的山峯之一,周遭環境幽靜,與碧山巖的建築形成一種對比與呼應。此外,碧山巖的庭院與花園可能與周遭自然景觀相協調,例如栽種有特殊意義的植物,如榕樹、竹子或花卉,這些植物常被視為佛教與自然信仰的象徵。此外,碧山巖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南投與彰化交界處的重要地標,周遭的自然景觀與歷史遺產也使其成為一個具有歷史價值的場所。
碧山巖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歷史遺產。其建築風格、歷史事件與周遭自然景觀,均反映了臺灣傳統宗教與地方文化的發展。作為南投縣忠烈祠的所在地,碧山巖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成為歷史與文化的象徵。未來,碧山巖的保護與發展,需要結合歷史價值與自然環境,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與自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