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彰化縣二水鄉的「二水鼻仔頭鄭氏古厝」,是保存完好的傳統閩式合院建築,歷史超過百年,具備三進三院八護龍的規模,展現閩南建築特色。古厝的門樓、正身、護龍等結構,融合編竹夾泥牆、洗石子工法等傳統工藝,並有豐富的裝飾與文化意涵,如天官戲子圖與榮陽堂門楣,見證鄭氏家族的歷史與生活智慧。古厝周圍環境與散落的古物,也反映出當時的風水觀念與生活技術,是臺灣重要的歷史遺產。
「二水鼻仔頭鄭氏古厝」位於彰化縣二水鄉合興村,為一座保存完整的傳統閩式合院建築,其歷史可追溯至近百年前,是該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之一。整座古厝以三進三院八護龍的規模展現出典型的閩南式建築特色,其建築格局、空間規劃與文化意涵,皆反映了鄭氏家族在臺灣的歷史軌跡與生活智慧。以下將針對古厝的重點區域進行介紹,探討其建築結構、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
首先,古厝的入口處為一處具有歷史意義的門樓,雖然因地震而倒塌,但其結構仍可見證早期建築的工藝技術。門樓的設計與周圍圍牆共同構成古厝的外圍空間,形成一道防禦與美化兼具的門禁。入口處的圍牆以土埆厝與編竹夾泥牆結合,展現出當時就地取材的建築方式,牆面粗糙卻具有自然質感,與周遭環境融合,體現出閩南建築的簡樸風格。門樓的倒塌雖使入口處失去原有的壯麗景象,但其殘存的結構仍可作為歷史研究的參考。
接下來是古厝的正身建築,即第一進與第二進的主體結構。正身為七開間的建築,其身堵(即建築的主體部分)採用編竹夾泥牆,這種工藝在臺灣傳統建築中相當普遍,以竹子為骨架,再以泥土填充,形成一種兼具強度與柔韌性的牆體。裙堵(即建築的底部部分)則採用洗石子工法,這種工法以水泥與石子混合製成,使牆面具有較為光滑的表面,與編竹夾泥牆形成對比,展現出建築的工藝變化。正身的屋簷下方設有木構件,造型古樸雅緻,這些木構件不僅具有結構功能,也帶有裝飾性,體現出當時工匠的巧思。
第二進的建築結構則更具規模,其前簷牆底部以紅磚砌成,中間貼有極少數的浮雕磁磚裝飾,這種細節顯示出當時建築者在裝飾上的用心。上部則為竹葦夾泥牆,這種牆體結構與編竹夾泥牆相似,但更注重於輕盈與透光性,使建築內部的空間更具通透感。廳內正面壁上繪有天官戲子圖,這幅圖案象徵鄭氏家族的封官進爵與添丁福壽,體現出家族對功名與子孫繁衍的期盼。這幅圖案的繪製方式與內容,也反映出當時民間對吉祥符號的重視。
第三進的建築則是整座古厝的精華所在,其面寬九開間,但因第三院埕的視線限制,僅能看到五開間,其餘部分與左右護龍相接。第三進的屋身正面為「出起」型式,即屋簷向外延展,這種設計使建築的屋簷更具張力,也增加了建築的視覺層次。簷廊進深三步架,這種進深設計使建築在空間上更具層次感,也符合傳統建築的空間規劃理念。簷下設有洗石子羅馬柱,其造型典雅,與周遭環境相呼應,展現出當時建築者對細節的追求。通樑上的彩繪除一般教忠教孝的歷史人物外,靠近吊筒的一端還繪有穿著民初時裝的仕女圖,這幅圖案的姿態神韻之優雅,令人神往,體現出當時對女性形象的美化與尊重。
古厝的正廳門楣上書「榮陽堂」,此稱謂代表鄭氏家族的宗祠,門楣對聯書「五族享共和」,這句對聯所指的五族,即鄭英義派下的五大房,這反映出鄭氏家族在繁衍過程中的分房制度與宗族意識。正廳內的神主龕內放置各房族譜,這座神主龕的設計與保存狀況,體現出鄭氏家族對祖先的敬仰與對家族歷史的重視。正廳的建築仍保存完整,兩旁的過水廊道已倒塌受損,這顯示出古厝在歷經時間與自然因素後,部分結構已無法維持原狀,但其核心部分仍保留著歷史的痕跡。
古厝的護龍部分則是整座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護龍的設計與功能,體現出閩南式建築的特色。護龍的結構與主體建築相接,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使整座古厝的佈局更加緊密。護龍的內部空間則為各房族的居住與活動區域,這也反映出鄭氏家族在居住空間上的規劃理念。護龍的結構與設計,也展現出當時對空間利用的智慧,使整座古的空間利用更加高效。
古厝周圍的環境也具有文化意涵,其聚落後以八卦山脈為屏背,前面是風水池,這種設計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築對自然環境的重視。風水池的設置,不僅具有美化環境的功能,也象徵著家族對未來的期盼與對自然的敬畏。這種設計理念,也反映了鄭氏家族在建築與自然環境間的協調與融合。
此外,散置於古厝間的各種古物,如編竹夾泥牆、古井、石臼、檜木澡盆、古爐竈、絞甘蔗機等,這些物品不僅是建築的一部分,也是鄭氏家族生活歷史的見證。這些物品的保存狀況,體現出當時的生活方式與技術,也讓我們得以透過這些物品,瞭解鄭氏家族的生活環境與文化傳統。
總體而言,「二水鼻仔頭鄭氏古厝」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其三進三院八護龍的規模,與各個重點區域的設計,都展現出鄭氏家族在臺灣的歷史軌跡與生活智慧。這座古厝的建築結構、文化意涵與歷史價值,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歷史遺產之一,值得我們共同珍惜與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