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巖寺在彰化縣,是中部三大名巖之一,歷史可追溯到清代,結合佛教與民間信仰,成為地方信仰中心。寺內建築與自然景觀融合,有豐富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主要景點包括正門的紅底匾額、三川殿的燕尾脊樑、正殿的五尊佛像,以及後方的十八彎古道。寺內還有石碑記載用水分配和建廟歷史,展現其文化與管理智慧,是值得參觀的重要歷史遺產。
清水巖寺位於臺灣彰化縣,是臺灣中部三大名巖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清代,融合佛教與民間信仰,成為地方信仰中心與文化資產。寺內建築羣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具備豐富的歷史痕跡與藝術價值,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參觀。以下將針對清水巖寺的主要重點地點進行介紹,帶領讀者深入探索其歷史與文化特色。
首先,進入清水巖寺的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清水巖」的官賜紅底匾額,這塊匾額為日治時期所設立,以「雙龍抱珠、火形圖記」的圖騰為特色,象徵清水巖的歷史地位與宗教意義。匾額正下方為一座牌樓,為引導信眾進入寺內的入口,其設計融合傳統建築風格與地方特色,展現清水巖的歷史風貌。正門兩側為護龍,護龍是傳統廟宇的建築元素,用以保護正殿,並作為信眾行走的通道。護龍的設計細膩,與正殿的建築風格相呼應,展現清水巖在建築上的精緻工藝。
穿越護龍後,便是三川殿,三川殿是傳統廟宇的前殿,用以作為信眾進香與祈福的場所。三川殿的屋頂為燕尾脊樑,這種建築形式在臺灣傳統廟宇中相當罕見,展現清水巖在建築風格上的獨特性。三川殿的兩側為簷廊,與正殿相連,形成一個整體的空間格局。三川殿內懸有「慈雲廣被」與「南海慈航」兩塊古匾,這兩塊匾額分別為乾隆與道光年間所設立,為清水巖寺的歷史見證。匾額上的文字與圖騰,反映了當時的宗教信仰與文化特色。
正殿是清水巖寺的主體建築,其規模僅為三開間,進深為二落一院,這與其他大型廟宇的規模形成對比,展現清水巖在建築上的簡潔與精緻。正殿的屋頂為燕尾脊樑,與三川殿的設計相呼應,並飾有飛龍雕鳳的剪黏藝術,這項工藝在臺灣傳統建築中極為珍貴,展現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術。正殿內供奉藥師琉璃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與地藏王菩薩,這五尊佛像代表佛法中的「佛、法、僧」三寶,是清水巖寺的信仰核心。正殿的四周為土埆牆,形成祭祀場所,而中間的天井則用以採光與通風,展現傳統建築的智慧。
正殿與三川殿之間的天井兩側為簷廊,與正殿與三川殿相連,形成一個整體的空間。天井的設計不僅是為了採光與通風,也象徵著清水巖寺的宗教與文化精神。天井的兩側為「日井」與「月井」,這兩座井為日治時期所設立,用以分配清水巖與龍泉廟的用水資源,並明訂用水時間,避免爭議。這項設計展現清水巖寺在宗教與社區管理上的智慧。
正殿的後方為三院,三院是傳統廟宇的後殿,用以供奉十八羅漢與其他神祇。三院的建築風格與正殿相呼應,並與正殿的空間格局相連。三院的設計展現清水巖寺在宗教信仰上的多元性,除了佛教信仰外,也融入了民間信仰的元素。
在清水巖寺的後方,有一條「十八彎古道」,這條古道是清代時期的「挑鹽古道」,曾是往來南投的交通要道。古道的起點為清水巖寺的後方,延伸至縣139乙道路上的鹿鳴附近,這條古道現為遊客步道,可供參觀者緩步行走,體驗歷史的痕跡。古道沿途可見許多歷史遺跡與自然景觀,是清水巖寺的重要文化資產。
清水巖寺內還設有「滴水清心」石碑,這塊石碑為日治時期所設立,記載砌井築渠引山泉水的典故,並明訂清水巖與龍泉廟共用水源、分配時間,勒石以垂永久,並杜絕紛爭。這項設計展現清水巖寺在宗教與社區管理上的智慧,也成為清水巖寺的重要文化見證。
此外,清水巖寺內還設有「重修清水巖寺碑記」石碑,這塊石碑為日治時期所設立,記載建廟始末及重修捐題姓名與金額,永垂紀念。這項設計展現清水巖寺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也成為清水巖寺的重要文化見證。
清水巖寺的建築羣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其歷史可追溯至清代,融合佛教與民間信仰,成為地方信仰中心與文化資產。寺內的建築風格與藝術工藝,展現清水巖寺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也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見證。清水巖寺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一個值得參訪的歷史遺產。